潮阳木雕古艺新传——非遗传承与科技创新的青春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4 05: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汉锐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专项行动,广州理工学院智星筑梦实践队赴汕头市潮阳区,开展以“木雕之‘韵’——解读非遗传承密码与创新突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传统与现代衔接、非遗与科技融合”,深入祠堂与木雕作坊,探寻潮阳木雕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以传统刀笔为根基,融合智能终端技术,探索科技赋能非遗的新路径。实践内容涵盖文化调研、匠人访谈、技艺体验与科技转化,致力于为非遗注入时代活力,激发青年力量。

寺庙古建探遗韵,雕刻技艺见匠心

智星筑梦实践队实地探访郑氏祖祠与菩提禅寺,系统调研潮阳木雕文化。在郑氏祖祠,队员们在木雕师傅姚克信指导下,了解金龙花鸟、神龛神位等精美雕刻,展现“多层镂通雕”“金漆装饰”等传统技艺,体现潮汕宗族“尊祖重亲”文化理念。菩提禅寺梁柱上的“龙凤呈祥”“花鸟图”雕饰寓意吉祥,构图精巧、形神兼备。通过此次参观,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潮阳木雕不仅是技艺,更是潮汕文化精神与审美传统的重要体现,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深入街巷访民意,寻非遗传承之困

实践队走访不同年龄层居民,发现潮阳木雕认知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呈现明显老龄化趋势。年轻人对木雕了解有限,缺乏实践机会,但希望通过第二课堂等形式接触传统技艺,增强文化认同感。中年群体虽常见木雕元素,却多停留于视觉层面,缺乏深入理解与参与。整体来看,潮阳木雕传播方式单一,缺乏创新载体,难以激发青年兴趣与共鸣。非遗传承面临传播渠道有限与认知断层双重挑战,亟需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和多元实践平台,提升其在当代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匠人访谈悟初心,工艺体验承匠魂

为更直观了解技艺精髓,实践队专访了潮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姚克信师傅。从12岁学艺至今,姚师傅始终坚守“以刀为笔”的技艺理念,擅长镂空浮雕与金漆装饰。他表示:“木雕不是浮于表面,而是需要沉下心来专注钻研。”

在他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完成从木材选取、打磨、勾线到雕刻的全过程,感受木与刀交融的节奏与温度。这一体验不仅提升了实践队对技艺的感知,也深化了对匠人精神的理解。

姚师傅也坦言传统手工面临现代技术的冲击,虽然数控设备提升了效率,但手工雕刻的灵性与温度难以取代。他希望通过校园课程等方式激发青年学习兴趣,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科技赋能添新力,文化传播拓新路

结合调研与技艺体验,实践队探索“非遗+科技”路径,推出AI问答系统“麒麟小智”与3D建模作品“财猪”。“麒麟小智”通过多模态交互与本地方言识别,可智能讲解木雕技艺及其文化背景,适用于展厅、研学等场景;“财猪”则通过数字建模技术,实现木雕工艺的虚拟复原,为构建掌上电子博物馆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的介入不是取代传统,而是以数字化方式降低接触门槛,增强非遗传播的互动性与趣味性。这一系列创新成果受到当地文化部门高度认可,为非遗数字化转型提供新范例。

青年实践注新力,匠心传承焕新生

从动员出发到成果汇报,智星筑梦实践队以实际行动展现了青年在非遗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队员们走进古建街巷,采访传承匠人,沉浸式体验木雕技艺,深入挖掘潮阳木雕的文化价值。在菩提禅寺细观雕刻刀痕,在木雕作坊亲手执刀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在汇报会上展示科技赋能的创新成果。全过程贯穿“传承匠心、创新表达”的实践理念,彰显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觉与行动力。正如文光街道李书记所言,青年参与正为非遗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青春赋能非遗梦,匠心共绘新篇章

潮阳木雕凝聚匠心与文化,实践队以传承与创新并举,推动非遗焕发时代活力。通过科技赋能与青年参与,助力木雕走进大众视野,拓展传播路径。未来将持续深耕推广,用青春之力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瑰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汉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0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