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墩头古村,暑气蒸腾。在墩头村的广东省非遗墩头蓝客家染织博物馆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染布技艺传承人曾春雷老师正俯身调试染缸中的蓝靛溶液。墩头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地处东江流域、九连山系。7月7日至8日,“织就非遗青年派”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调研团队专程到访此地,通过实地观摩、技艺演示与深度访谈,近距离记录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现状,倾听匠人背后的坚守与期盼。
图为队员与传承人合照。刘诗怡摄
一、蓝靛为媒:千年技艺的活态呈现
推开博物馆厚重的木门,时光仿佛在此放慢了脚步。展厅内陈列的墩头蓝染布,无声诉说着客家先民的生活智慧。
“墩头蓝的历史,得从客家先民南迁说起。”曾春雷老师一边将棉布浸入染缸,一边向队员娓娓道来。明代中期,人们多次大规模地从中原地区往岭南一带迁徙。曾氏一族也在其中,经过艰难辗转,落居于粤赣闽三省地区,其中一脉落户在和平县彭寨镇华表墩头村。经过数百年发展,墩头村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纺织文化与耕读文化,世代传承,至今不绝。曾氏家族利用本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发展棉纺织印染技艺,并曾往嘉应州学习踹布技术,出产如“墩头蓝”、“墩头红”、“墩头乌”等布料,其中以“墩头蓝”最具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前,墩头村以染织绣为支柱产业,村民不事农耕却凭此技艺满足生活需求,被誉为“墩头蓝之乡”、“小南京”。墩头制品更循着商路远销四方,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符号。
图为传承人向队员讲解墩头蓝。李宛瑜 刘诗怡摄
墩头蓝以整洁柔软、厚密有度、简洁大方、耐磨实用等特点,和自然、清新、简约、和谐的蓝色而闻名东江流域。这份技艺曾如岭南香云纱般濒临断代,幸得匠人守护才薪火不灭。在广东传统染织工艺稀缺的语境中,它以百年积淀入选省级非遗,终成客家文化里那抹深邃的生命底色。
曾老师用长杆搅动染液,泛起的靛花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兰草收割后需浸泡两天两晚至五天不等,加石灰氧化、沉淀过滤成蓝泥,蓝泥可保存3年。”在老式织布机前,曾春雷为队员演示了“长流水”纹样的织造技艺。他脚踩踏板,手挥木梭,织布机发出规律的“咔哒”声,蓝白线条在经纬间逐渐铺展。
二、一声叹息:传统技艺的认知断层
演示间隙,曾春雷说起墩头蓝的花纹,语气中难掩失落:“现在的年轻人,大多看不懂这些纹样的讲究了。他们觉得蓝白两色太单调,不如机器印花布花哨。”这句感叹,道出了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认知困境。
在与曾老师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墩头蓝传承面临三重困境。学习周期漫长是第一道门槛,从蓝草种植到染色完工的20多道工序。经济效益微薄更让传承举步维艰,远不及外出务工的收入。而最根本的文化认知断层,让这项技艺逐渐失去受众——年轻一代对纹样寓意缺乏了解,将传统技艺视为“过时的老手艺”。为守护这项技艺,曾春雷在政府支持下创办了博物馆,但运营压力依然沉重。
三、口述史中:匠人半生的文化坚守
两天的访谈里,曾春雷向队员讲述了与墩头蓝相伴的半世纪岁月。这位土生土长的非遗传承人,自幼便与墩头蓝结下不解之缘。儿时跟随村中老匠人学艺的记忆,化作他心中不灭的文化火种。
毕业后,曾老师在深圳闯荡十七年,坚持学艺习画,积攒了一定积蓄后,便自费赴京求学,专攻中国传统工笔画。最后,在恩师的鼓励和启发下,他决定回到家乡从事墩头蓝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这些年,他走遍村落收集史料,修复残卷,用画笔记录日渐消逝的客家记忆。三万余张照片、数十万文字、百余幅画作,都是他为这片土地写下的情书。如今,他更将传统工艺注入现代文创,让古老的蓝染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图为传承人展示晾布方法。李宛瑜 刘诗怡摄
四、薪火待传:传统技艺的当代希望
访谈尾声,曾春雷郑重地说:“让更多人能够来到这个墩头蓝古村去进行一些传统工艺的体验或者说历史文化遗产地的游览,了解墩头蓝的价值。需要由地方、企业还有社会团体大家一起来去推进,才能更快地实现这个愿景。”在他看来,传统技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应是融入生活的活态文化,唯有让年轻人感受到其魅力,才能真正实现传承。
离开博物馆时,队员用镜头记录下美好的一幕:蓝靛浸染的布料在风中轻摆与匠人专注的身影构成动人画面。在这片蓝草生长的土地上,传统技艺的火种正等待着青年力量的薪火相传,让千年蓝韵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图为传承人晾布。李宛瑜 刘诗怡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梓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