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砧传薪火 青春悟匠心——武昌理工学院学子探访恩施铁艺 见证父子非遗接力

发布时间:2025-07-23 18: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洪斯宇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罗欣苒 洪斯宇 拍摄 张盛隆 王晨良 冯昱翰)

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密码,感受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匠心坚守,近日,武昌理工学院田野新青年星火辰光志愿者团队走进恩施州利川市,深入探访当地纯手工铁艺技艺。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志愿者们不仅亲身体验了千锤百炼的锻造过程,更见证了州级铁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唐云国与儿子唐进威两代人接力守护老手艺的动人故事,让青春力量与非遗传承撞出温暖火花。

走进利川市南坪乡大田村的铁匠铺,火光与铁花交织成独特的画面,唐云国与儿子唐进威正围着铁砧默契配合——父亲手持小锤精准落点,儿子抡起大锤蓄力敲打,一轻一重间,烧红的铁块逐渐显露出铁锅的雏形。这对父子搭档,正是当地铁艺传承最鲜活的注脚。

▲图为修复铁锅

“从1974年拜师学艺至今,我与铁器打了49年交道,而现在,儿子接过了我的锤子。”唐云国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指着身旁的唐进威笑道。作为州级传承人,他的铁匠铺早已不是简单的作坊:墙上挂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工艺示范基地”等荣誉证书,桌上整齐摆放着利川传媒、恩施传媒的报道剪报。这些荣誉背后,是父子俩用岁月与汗水写就的传承故事。

唐云国回忆,年轻时他靠着一把铁锤为乡亲们打造农具,铁器的叮当声曾是乡村最熟悉的旋律。但随着机器制品的普及,传统铁匠铺一度陷入困境。“是父亲对手艺的执着打动了我。”唐进威接过话头,他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主动回到铁匠铺跟着父亲学艺,“刚开始握锤时,胳膊酸得抬不起来,父亲总说‘每一锤都要带着心思打’,现在才明白这话里的分量。”

▲图为铁锅淬火场景

父子俩搭档后,不仅坚守“选料、烧火、锻打”等8道传统工序,更一起琢磨着给老手艺注入新活力:他们保留“两万多次手工锻打”的核心技艺,却融入现代审美设计,将铁锅、铁壶做成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文创产品。当地政府也为他们提供了非遗保护资金支持,帮助申报传承人项目,并推荐参加各类非遗展示活动,让这门手艺走出了大山。如今,他们的手工铁器不仅畅销全国,还多次登上地方媒体,成为利川非遗的一张闪亮名片。

“烧红的铁块要趁烫打铁,力度轻了打不透,重了容易开裂。”在唐云国父子的指导下,志愿者们戴上手套、拿起铁锤,亲身体验锻造的关键步骤。看似简单的敲打,实则藏着大学问:既要控制铁锤的角度,又要把握铁块的温度,几锤下来,大家的手心就沁出了汗。

▲图为团队成员和非遗传承人沟通

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到武昌理工学院田野新青年星火辰光志愿者谭星语。她感慨道:“来之前以为非遗传承只是‘守着老物件’,直到看到唐师傅父子的铁砧,才明白传承是‘守得住初心,也接得住创新’。49年的坚守、两代人的接力,让我们看到了老手艺如何在时光里发光。回去后,我们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知道,在恩施的大山里,有这样一对父子,正用铁锤敲打着非遗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斯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