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兵工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发布时间:2025-07-23 18: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子涵   阅读 9.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感悟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2025年7月4日上午,长治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前往山西省长治市潞洲区南石槽村刘伯承兵工厂遗址参观学习。

 

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

硝烟弥漫的车间里,简陋的设备旁,当听到82毫米迫击炮从这里诞生,并在淮海战役等关键战役中成为克敌制胜的“铁拳”时,一种对“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由衷敬佩在同学们心中油然而生。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困境中创造奇迹,这份执着深深触动了大家——核心技术,永远是民族挺立的脊梁。

 

队员们专注观察展柜内兵工厂遗留物件

英雄工人田万喜的故事,定格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画面:敌机投下的哑弹还在嘶嘶作响,他却不惧危险,紧随其后只为抢出宝贵的火药原料。这个身影,将“无私奉献”四个大字,无比清晰地镌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牺牲小我,成就大业,这份超越个人得失的赤诚,是精神世界里最厚重的基石。

讲解员为大家介绍兵工厂的办公大院

展柜里陈列着当年简陋的防护用品,讲解员提及工人们长期接触硫酸导致肺痨等职业病的往事。空气仿佛变得沉重,大家仿佛触摸到了“艰苦奋斗”最真实的温度——那些默默承受病痛、依然坚守岗位的身影,用无声的付出诠释着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这份迎难而上的坚韧,穿越时空,传递着力量。


队员们认真学习刘伯承兵工厂的辉煌历史

厂区讲堂墙壁上,“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标语虽已斑驳,却依旧醒目。旁边那座被征用改造、曾作为夜校和食堂的地主宅院,以及即使在困难时期工厂仍坚持发放猪肉、煤炭,为职工子弟提供文具的细节,勾勒出一幅充满奋斗激情与人间温情的画卷。同学们从中读懂了“开拓进取”中蕴含的务实智慧,也体会着“无私奉献”精神里那份温暖人心的集体关怀。


队员们正在了解刘伯承兵工厂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此行,对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而言,不啻为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炼。刘伯承兵工厂熔铸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十六字精神,通过一幕幕历史场景和一个个鲜活故事,已悄然融入年轻一代的血脉。硝烟散尽,精神长存。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必将铭记先辈的牺牲与智慧,珍惜当下,发奋求知,锤炼过硬本领。大家决心以田万喜等英模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伟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用扎实的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力书写青春华章!


全体队员合影留念

摄影:宋学敏 郭田馨

文稿:宋子涵 江雅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子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