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协同播撒希望,跨校支教点亮阿坝学子成长路

发布时间:2025-07-23 18: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欣益   阅读 9.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发挥实践育人在“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2025年7月8日至17日,北京师范大学联合阿坝师范学院“教育强国・青春励行”协同提质推普支教社会实践团在阿坝县开展跨校支教实践活动。一场以“沉浸式教育实践”为核心协同育人行动,在7月10日至14日具体展开,在教学中通过多元课程、趣味教学与文化融合,为当地学子搭建起拓宽视野、激发潜能的成长平台,最终以一场温暖的结营仪式画上圆满句号。

开营凝聚共识,定向赋能成长

7月10日的开营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邱化民老师明确活动定位:这是高校与地方协同的教育实践,旨在通过资源融合实现知识在地化传播,以“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培育自信”为目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团队将以‘陪伴式引导者’身份,聚焦知识储备、本土认同、成长根基三维赋能。”邱化民的承诺为活动奠定基调。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郭静娴介绍课程。汪照昆 供图

随后,高年级班主任郭静娴介绍的“快乐学习课堂”与低年级班主任李欣益描述的“游戏乐园式课堂”,让家长与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生字变“找朋友”卡片、数字藏在积木里,学科知识与趣味游戏、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本次支教的鲜明特色。

分班定制教学,破冰筑梦同行

开营仪式后,团队按学段分为高年级与低年级,通过破冰活动拉近师生距离。自我介绍环节中,教师结合特长明确教学方向,学生分享兴趣爱好,教师则重点记录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熟悉度与表达能力,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有的孩子对藏族服饰特别熟悉,有的擅长表达,这些细节能帮我们调整教学侧重。”郭静娴的话道出分班意义。

多元课程绽放,趣味与深度兼具

五天里,近20门特色课程陆续上线,覆盖文化传承、科学探索、素养培育等多个领域,让课堂成为知识与乐趣的交汇地。

文化传承与认同培育是课程核心之一。高年级“衣脉相承——民族一家亲”课程通过服饰对比、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低年级“药语普音堂”中,李欣益讲授《药引四季歌》,“春风和煦满常山”的歌声里,草药知识与本土语言共融。《多民族文化》课,通过茶马古道历史讲解,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图为同学们展示植物拓染作品。汪照昆 供图

科学探索与思维拓展课程点燃学生求知欲。低年级“认识化学”课上,冰糖融化、醋泡鸡蛋实验展现奇妙变化;高年级“生活里的化学”让学生惊叹“科学藏在阿妈的茶壶里”。物理课更是创意十足:许镇宇的“滑轮实践课”用动画解析原理,唐陈钰、郭静娴授课的“物理纸上动画”,让孩子们亲手制作“高原动物跑酷”模型,在动手间理解力学知识。

素养培育与视野拓宽贯穿始终。趣味体育课上,集体跳绳、纸飞机游戏培养团队协作;“性别刻板印象”课通过“贴标签”游戏,引导孩子打破偏见;英语生活口语课上,吴佳奕用儿歌与情景模拟,让低年级学生从羞涩跟读变为主动开口。7月14日,高年级“AI技术大百科”与“党史知识竞赛”,更是将前沿科技与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拓宽学生认知边界。

图为“锅庄起舞”教学现场。汪照昆 供图

结营不散场,星光延续成长

7月14日下午,结营仪式在城关第一小学举行。阿坝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泽让扎西、北师大珠海校区辅导员汪卓聪等出席,与师生、家长共忆五天历程。

回顾视频里,课堂上专注的眼神、活动中欢快的笑声、成果展示时自信的脸庞,串联起孩子们的成长足迹。学生成果汇报环节,低年级的《登鹳雀楼》古诗诵读、高年级的《赞美祖国》诗朗诵与锅庄舞《昨夜》,展现着知识与才艺的双重收获。“我知道了AI能帮我们学习,也懂得了红军长征的故事。”高年级学生代表的分享道出收获。

仪式上,学生们收获了结营奖状与“阳光活力”“创新先锋”等特色奖项,支教队员也获颁实践证书。泽让扎西在总结中肯定:“这场支教让知识扎根本土,为孩子们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图为“教育强国·青春励行”推普支教社会实践团全体合影。王嘉怡 供图

从开营时的期待,到结营时的不舍,这场跨校支教实践以“协同”为桥、以“趣味”为钥、以“成长”为果,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教育温度的延伸。正如邱化民老师所说所言:“我们期待这些课堂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珍贵记忆,而这份记忆里,有视野的拓宽,有自信的萌芽,更有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供稿:阿坝师范学院 李欣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欣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