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7 月 15 日讯(通讯员 安志聪 陈银涵 王冉 吴祥宇 王一博)7 月 10 日至 13 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星火・铸路” 寻迹铁道兵实践团的 7 名青年学子,踏上寻访老铁道兵的旅程。他们走进老铁道兵的生活,倾听青藏线、襄渝线、成昆线建设中的故事,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触摸中国铁路建设的精神密码。
▲图为“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正在去往老兵家中。
青藏线上的 “冻” 人记忆
“那时候啊,天不亮就起身,零下几十度要摇两个小时才能启动卡车。手粘在铁柄上,撕层皮下来是常事。” 在南京栖霞区的一间老屋里,82 岁的老铁道兵孟庆玉向实践团成员讲述着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经历。作为当年的汽车兵,他每天要在缺氧的高原上运输物资,卡车熄火后,甚至要蜷在发动机旁取暖。
当队员们播放青藏铁路的 4K 航拍视频时,老人突然挺直腰板,指着屏幕说:“看!这个弯道,我们当年运钢轨就在这儿差点翻车……” 实践团队长吴祥宇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他意识到,课本上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铁道兵精神,在老人的回忆里是冻裂的虎口、结冰的睫毛,更是 “死也要把物资送到” 的执念。
▲图为老铁道兵孟庆玉热情迎接“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
襄渝线上的 “生死约定”
7 月 12 日,实践团辗转至连云港灌云县,拜访了 80 岁的黄佑仁及其四位战友 —— 周玉国、杜庭波、邢如春、谭春业。见到昔日战友,黄佑仁立即立正敬礼,洪亮地报出番号:“铁道兵一师二团四营十六连!黄佑仁报到!”
访谈中,黄佑仁指着自己听力明显下降的右耳说:“在湖北十堰打山洞,钢钎、铁锤、炸药,一干就是两年。耳朵早震坏了,现在跟小孙子视频,都得开最大声免提。” 战友周玉国则哽咽着回忆起襄渝线旬阳段的大塌方:“当时我们正在隧道口卸材料,突然听见头顶‘轰隆’一声,石头像下雨似的砸下来。老黄一把把我推出两米多远,自己半个人被埋在碎石堆里,抢救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
成昆线上的 “悬崖号子”
7 月 13 日,实践队沿着灌云县蜿蜒的村道,在一所农家小院见到了曾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老铁道兵王统高。“当年在成昆线,全是大山深谷。我们吊在悬崖上打炮眼,绳子勒得肩膀脱皮,垫块布继续干。” 王统高接过队员递来的水,忽然挺直腰背唱起劳动号子:“嘿哟!铁镐砸开昆仑胆哟,钢钎凿透万重山咯!一锤下去石渣飞,铁轨伸进云里头哟!”
看到成昆铁路复线的照片时,老人感慨道:“当年修一公里路,不知要流多少汗。现在火车跑得这么快,值了!” 队员们从老人的讲述中,读懂了钢轨里蕴含的坚守。
▲图为“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队员王一博正在采访老铁道兵王统高。
实践手记:钢轨下的 “青春共鸣”
“以前觉得铁道兵精神是历史书上的铅字,现在才知道,它是老人手心的温度、眼里的泪光。” 实践团成员张作栋在日记里写道。返程的高铁上,队员们反复翻看拍摄的视频 —— 孟爷爷摩挲复兴号模型的手、黄爷爷抚摸战友名单的指尖、王爷爷唱号子时脖子上暴起的青筋……
▲图为“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队在红色广场合影。
指导老师朱志杰表示:“这些画面,比任何教科书都震撼。” 据悉,该实践团将继续寻访老铁道兵,整理采访资料形成 “铁道兵口述史”,通过新媒体平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钢轨背后的中国故事与精神力量。(通讯员 安志聪 陈银涵 王冉 王一博 吴祥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安志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