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5423次列车驶过连云港灌云县时,车窗外的青山绿水间,21岁的吴祥宇突然红了眼眶。这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准毕业生,正和同学们整理着十几位老铁道兵的采访笔记。笔记本扉页上,他工整地抄录着爷爷常说的一句话:"铁轨是躺下的丰碑,丰碑是立起的铁轨。"
图为“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出发寻访老铁道兵。祝林炜 供图
为什么要出发?
"组织这次实践,最初是为了弥补一个遗憾。"吴祥宇摩挲着爷爷留下的老式搪瓷缸——那是1957年鹰厦铁路竣工时的纪念品。作为听着铁道兵故事长大的"铁三代",他报考铁路院校时却惊讶地发现,同龄人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课本里只有‘成昆铁路建成’这样简短的结论,但那些用血汗写就的过程呢?"
今年5月,当他以厦门地铁定向委培生身份参观实训基地时,一截陈列的老钢轨让他下定决心:"必须抢在时间前面,把那些逐渐被淡忘的声音留下来。"在学院支持下,他牵头组建"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带着摄像机、录音笔和自制的"铁道兵精神问卷"踏上了寻访之路。
图为“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与指导老师讨论细节。祝林炜 供图
在历史褶皱里触摸真实
7月10日,在青藏线老兵孟庆玉家中,老人展示的"高原三件套"——冻裂的翻毛皮鞋、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用红布包裹的"五好战士"奖章,让队员们第一次触摸到历史的质感。"您当时害怕吗?"面对提问,孟爷爷的回答让吴祥宇在笔记本上重重划下横线:"怕?一车皮炸药等着卸呢!我们铁道兵有个规矩——可以冻僵,不能冻住任务!"
图为老铁道兵孟庆玉热情迎接“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祝林炜 供图
最震撼的相遇发生在连云港。7月12日,当五位襄渝线老兵重逢时,黄佑仁老人颤抖着展开一张1968年的施工图,上面用铅笔标注着28个红叉:"这些都是牺牲的战友……"周玉国老人突然抓住吴祥宇的手:"小伙子,现在隧道施工还用‘人盯人’安全制度吗?当年老黄就是靠这个把我从塌方里拽出来的!"同学们瞬间读懂了:教科书上的安全规范,原来是用生命换来的答案。
图为“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队和五位襄渝线老兵合照 祝林炜 供图
第二天,实践团又见到了曾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老铁道兵王统高。“当年在成昆线,全是大山深谷。” 王统高接过队员递来的水,回忆起那段岁月“吊在悬崖上打炮眼,绳子勒得肩膀脱皮,垫块布继续干。”说着,他忽然挺直腰背,唱起劳动号子:“嘿哟!铁镐砸开昆仑胆哟,钢钎凿透万重山咯!一锤下去石渣飞,铁轨伸进云里头哟!” 沙哑的嗓音带着节奏,在这院中悠悠回荡。
图为“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队与王统高老人的合照祝林炜 供图
未来的钢轨该怎么铺?
返程的途中,吴祥宇望着来往的列车,耳边仿佛还回荡着王统高老人沙哑的劳动号子。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采访笔记——里面记满了老铁道兵的故事,有孟庆玉在青藏线上冻裂的双手,有黄佑仁在塌方中救下战友的惊险瞬间,也有老班长们反复念叨的“安全大于天”。
“以前总想着铁路工作就是按规章办事,但现在明白了,规章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吴祥宇说。他打算把这些口述资料整理成册,留给学校的学弟学妹,也想在入职后讲给身边的同事听。“老一辈是用命在修铁路,今天虽然技术先进了,但那份责任心不能丢。”
回到南京后,实践团开始着手整理老铁道兵的录音和照片。下半年,他就要去厦门地铁报到,成为一名轨道交通从业者。他说,自己没想过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事,只希望像那些老铁道兵一样,踏踏实实把每一天的工作做好。
图为“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队在红色广场和陇海铁路连云港历史博物馆合影。祝林炜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祥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