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红脉寻方,青衿传薪”三下乡实践团来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中心卫生院,在征得院长同意后,团队成员有幸采访了卫生院的罗主任。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罗主任娓娓道来自己从求学到毕业后扎根基层的二十多年职业生涯,并对团队成员在职业规划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基层医生是乡亲们最信任的人
罗主任毕业后从基层做起,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如今的业务骨干。他笑着回忆:“我们读书那个时候,条件艰苦,但是每个人都求知若渴。”谈起上过的课本,从书本知识到总编名,他仍记得清清楚楚,这也是他如今成为众多周围居民最信任的医生的重要原因。说起自己救治过的病人,罗主任眼里闪着光,他告诉队员们,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大多数时候要凭借医生的个人经验结合具体情况去判断。说起那位自己救助过的老妇人,虽然年事已高,仍记得自己的电话号码,前些日子还专门打来电话道谢,罗主任脸上挂着自豪的笑容:“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图为罗主任回答问题/图注[团队成员邢卫东供图]
二、红军医院的药方至今仍在救人
作为金寨人,罗主任对当地的红色医药历史如数家珍:“汤家汇这里,曾经是鄂豫皖苏区的重要根据地,红军医院就设在这里……”六安的中医药资源极其丰富。皖西大别山被称为“西山药库”。当年缺衣少药,军医用中草药、针灸、土方救治伤员,许多经验至今仍在沿用。比如可以消炎止痛的苦菜(当地俗称,即败酱草的一种)、可供止血的断血流,还有伸筋草等等。中医药不仅是医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2010年的医改政策出台后,卫生院分批解决职工的医师资格证问题,发展逐渐步入正轨,药房的管理越加严格,规模和服务覆盖范围也日益扩大。
三、治病,更要治心
在基层工作多年,罗主任对医患沟通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通过医药手段给患者治病,还要关注“未病”,即预防生病。卫生院日常的展板宣传、周末进校园宣讲还有养老院体检。类似活动的常态化、日程化,是卫生院医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日常科普以外,和患者的沟通也至关重要。不仅是治疗手段的沟通,还有相关医保政策的科普。“和患者沟通时,不仅要有耐心,还要全面了解其他相关情况。”治疗同时要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加深他们对于医保政策的了解,更不能过度医疗,增加患者负担。
四、叮嘱:做有温度的医生
谈到对当今中医学子的期望,罗主任沉思了一会,道:“我是一个基层医生,能力有限,但我热爱中医,热爱医学。” 坚定的意志和坚实的知识储备,是一个医生最重要的东西。学医是辛苦的,但是治病救人获得的成就感,是什么也比不上的。他特别强调,年轻人首先要扎根基层,多看多学,积攒足够的经验,才能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不负“医者仁心”四个字。
▲图为部分团队成员与罗主任合照/图注[团队成员邢卫东供图]
五、结语:红医精神,在平凡中闪光
这次的采访,让团队成员看到了一位基层医生的坚守与情怀。罗主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的故事里,有对生命的敬畏、对传统的传承、对患者的关怀。红医精神,不仅存在于历史中,更在像罗主任这样的普通医者身上延续。(通讯员 郭佳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佳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