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朱明琪 黎俊杰 曾帅康 董祥华)凌晨三点,邵东市流光岭镇永华村群山怀抱的田野尚未苏醒。浓墨般的夜色中,一束束微光却如星子般悄然亮起,起伏移动——那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头顶的手电筒,正照亮脚下崎岖的山路,也照亮了匍匐在田埂上等待被采撷的黄花菜。
(凌晨三点正在上山采摘黄花菜的老爷爷)
顶灯攀坡,银发指尖采撷“黄金”
深沉的夜气裹挟着凉意,山间小径露水湿滑。老人们深一脚浅一脚向山坡上攀爬,竹篮在背上轻轻晃动。行至黄花菜地,他们熟练地将头顶的手电
光柱投向菜畦,俯身进入劳作。弯曲的脊背几乎贴向泥土,布满岁月刻痕的手指在植株间快速翻飞,准确掐下那些花蕾饱满、恰达采摘黄金期的黄花。微光之下,指尖翻动,黄花簌簌落入竹篮,露水悄然打湿了裤脚。
“采黄花菜,要的就是这股子‘早’劲,天不亮就得进山。”80多岁的她布满老茧的指尖已被黄花汁液染上深深的金黄。永华村这200亩黄花菜地,是许多家庭赖以生计的“黄金田”。黄花菜花期极短,鲜蕾一旦绽放便价值锐减,凌晨采摘、当日蒸制晾晒,方保其形色味与营养精华不散。因此,与时间赛跑,成了这片土地上无需言明的铁律。
(老人正在采摘黄花菜)
古稀担当,白发撑起产业“脊梁”
在永华村凌晨的黄花菜地里,银发身影是绝对主力。据流光岭镇农业办统计,活跃在采摘一线的村民中,7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七成。这些本该颐养天年的老者,用坚韧支撑起当地黄花菜产业的根基。
“这些老人是真正的‘镇山之宝’。”永华村党支部书记感慨道,“他们不仅传承着最地道的种植采摘手艺,更用行动诠释着土地和生计在心中的分量。没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就没有今天飘香四方的邵东黄花菜。”
当东方天际线泛起第一抹鱼肚白,山间雾气渐渐消散。老人们装满黄花菜的竹篮沉沉压弯了脊背,他们沿着来时路小心下山。晨光温柔地勾勒出他们缓行的背影,白发与篮中金灿灿的黄花在曦微中形成无声的对话。
这些深藏于群山褶皱里的银发身影,在大多数人沉睡之时,已用指尖的温度唤醒沉睡的土地,采撷下最新鲜的晨光。黄花菜最终将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珍馐,而每一缕清甜的滋味背后,都浸染着老人凌晨跋涉的汗水与星光。那顶在头上的手电筒,不仅照亮了蜿蜒的山径,更以最质朴的光亮,映照着土地深情与生命韧性——这是大地之上最未被充分讲述的尊严诗行,是古老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倔强跳动的脉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虹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