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社会实践团与北京科技大学澧泉科技之青源社会调查实践团联袂破浪

发布时间:2025-07-25 09: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冰 高畅 刘语欣 刘洋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双校携手浚碧源,青春共绘绿绮笺。为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响应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2025年7月24日,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团携手北京科技大学澧泉科技之青源社会调查实践团,以“水脉相连,生态共生”为核心理念,在洛川县冯家村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场跨校际、联乡村的环保实践行动。此次活动将生态文明思想理念渗透至乡村治理体系与青少年教育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发展动能。


破冰:双星交汇启新章

冯家村村委会会议室内,双校实践团正式交汇,清茶氤氲,思维激荡。双方社会实践团的队长率先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出团队的实践蓝图:“筑梦·逐梦”支教团队长高畅以“乡土情怀托举梦想”勾勒支教蓝图,北科大青源团队长姚明轩则以“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阐述调研使命。彼此介绍增进距离,消泯陌生感构建情感连结;座谈交流剖析如金石相击,成员们或以支教途中的暖心故事为引,或借调研路上的深刻发现为介,让两个来自不同地域、怀揣不同使命的团队,在坦诚的交流中逐渐交融。提问与剖析环节更显思想的深度,从“如何平衡支教时长与教学质量”到“环保调研如何贴近乡村实际”,每一个问题都直指实践核心,每一次解答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在乡村教育路径、生态治理痛点等议题上进发深度思考的火花,为后续行动校准了航向。

图1-2 双校实践团探讨交流分享经验


共创:知行交响启新智

北京科技大学实践团队长姚明轩展开了关于“守护碧水蓝天”的宣讲,他将“保护环境、节约水源”的理念化作生动的图景——从澧水河畔的涟漪到江河湖海的壮阔,从一滴水的旅程到一片生态的平衡,看到鱼儿在碧波中翻腾跳跃时,冯锦夕的小嘴张得老大;看到水域污染,鱼虾成堆堆在岸边时,她的眉头紧紧皱起,撅起小嘴,还不住嘀咕着:“污染水的人都是大坏蛋!”随着宣讲的圆满结束,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北京科技大学实践团成员将绘有生动的绿叶和晶莹的水滴图案的环保主题标签递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它们是向孩子们传递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最鲜活载体,也是责任传承的最温暖见证,这些小小的标签成为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激发着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行动。

课堂温度在互动中升腾。支教团成员刘洋携手姚明轩,开启一场穿越洞庭烟波的“时空对话”。刘洋以饱含忧思的语调,讲述洞庭湖的沧桑变迁:昔日“浩浩汤汤”如何蒙尘,生态警钟如何长鸣。当讲到湖区生灵困境时,一个稚嫩声音蓦然响起:“老师,如果洞庭湖哭了,要咋样擦干它的眼泪?”童真的话语直击心灵最深处,支教成员刘洋顺势引导提问,孩子们争相举手,以童言童语编织保护承诺—“不乱丢垃圾!”“及时关水龙头!”“老师!一水多用!”“告诉爸爸少用农药!”…问答间,环保的深远意义已如细雨浸润心田。

图3-4 双方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进行水资源知识宣讲


耘心:青衿沃野种春风

于支教成员而言,此行远非单向付出。直面乡村教育真实的渴求与生态保护的迫切,是象牙塔外最厚重的教科书。思源学子在传道授业中反观教育真谛,体味“被需要”的价值;北科青年则在调研与宣讲的淬炼中,将科技理想扎根于中国乡土肌理。当思源学院的“筑梦”星火与北科大的“青源”活水在永乡的土地上交汇,激荡的不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是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深沉和鸣。以宣讲唤醒童蒙,以互动叩问生态,更以并肩的身影诠释当代学子的赤诚。指导老师卢佳说:“这场跨越山水的’双校交响‘,终究谱成一曲双向奔赴的成长乐章——团队成员以学识为灯、热忱为火,点燃乡土的点点星火;大地以广博为壤、深沉为泉,赋予青年更厚重的担当与更辽远的视野。”

图5-6 双校实践团成员合照

以生态为笔、以实干为墨。冯家村第一书记吴冰说:“此次双校联袂开展的’水脉相连,生态共生‘环保实践行动,通过跨校际的深度协作与乡村场景的精准落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与青少年教育的鲜活载体,为冯家村乃至更广泛区域的乡村振兴构筑了坚实的绿色根基,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更多绿色发展的精彩篇章,以生态教育为支点,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杠杆,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的双重愿景,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