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上生花,色间传韵:贵州大学“屯堡傩韵”实践队沉浸式体验傩雕的千年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25 09: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馨尹 符芳毓 祝秀熹 罗羽歆 田婧 徐豪香 李银银 罗文慧 喻敏敏   阅读 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24日讯(通讯员 符芳毓、张馨尹、祝秀熹)七月的黔中大地,绿意盎然,古韵悠长。近日,贵州大学“屯堡傩韵”实践队走进安顺市“中国屯堡地戏文化第一村”——周官村,通过观看纪录片、专访非遗传承人、体验脸谱雕刻、观摩地戏演出等活动,在沉浸式实践中触摸屯堡地戏的千年文脉,探寻非遗传承的青春路径。

光影溯源:从纪录片中读懂地戏的千年基因

7月18日,实践队的行程从一部讲述地戏的纪录片开始。镜头里,头戴特色面具的表演者手持兵器,在锣鼓声中演绎历史故事,独特的唱腔与刚劲的舞步交织,将当地深厚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遗风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段段活过来的历史,裹挟着当地千年沉淀的文化精魂,在光影里咆哮奔腾。

“看,”讲解员的声音在旁响起,手指向屏幕里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地戏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根,是祭祖的虔诚,是祈福的期盼,更是紧紧箍住族群灵魂的坚韧纽带。”实践队员们一边记录,一边围绕“面具的形象特点”“表演题材的选择”等展开讨论。

当镜头扫过表演者的投入与观众的专注,大家突然明白,地戏里藏着的是当地人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对家园的坚守。这些文化符号背后是鲜活的历史,队员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书本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能触摸、能对话的生动故事,向世界娓娓道来。


图为队员们集中观看地戏纪录片。祝秀熹 摄

对话传人:秦发忠的坚守与创新

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秦发忠的工作室里。作为屯堡地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2岁的秦师父正低头打磨一块黄杨木,木屑在他掌心簌簌落下,渐渐显露出一张武将面具的轮廓。看到实践队来访,他笑着放下刻刀,指着墙上挂满的面具,为大家讲述起他四十余年来坚守傩雕技艺、推动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秦老14岁时为补贴家用学习傩雕,早年走南闯北售卖面具,却因顾客追问文化内涵而深感尴尬。这段经历促使他深入研究屯堡地戏,走访村寨搜集古剧本、面具,最终从匠人成长为学者,被大家形象地称作誉“傩痴”和“黔中名匠”。

当队员们问及如何传承和发展,他坦言,要让年轻人爱上非遗,就必须让非遗“活”起来。他坚持认为,文化需要被看见、被记住,于是创立了傩雕文化博物馆。如今,这座博物馆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吸引了超过50万人次的游客,更成为许多高校学生的研学基地。同时,他也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保护的行列:“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人的事。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访谈结束时,秦老继续拿起刻刀,完善他的创作。那是一位匠人的坚守,也是文化传承的希望。

图为队员们集中参观傩雕文化博物馆。祝秀熹 摄

图为秦老为队员们讲述傩雕技艺。祝秀熹 摄

指尖生花:体验脸谱雕刻的“慢功夫”

在下午的体验环节,秦老的徒弟手把手教队员们雕刻面具。看似简单的线条,实则暗藏玄机:“眼睛要刻得‘瞪’起来,眉毛要像利剑,这样戴上面具跳起来才有气势。”可队员刚开始尝试雕刻面具,刚下刀就把“眉心痣”刻歪了,急得直皱眉。

“别急,地戏讲究慢工出细活。”秦老的徒弟接过刻刀示范,“你看,这一刀要斜着切,才能显出立体感。”在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渐渐找到了感觉。

上色环节更考验耐心。“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诈,黑脸代表勇猛,颜色不能错。”队员们屏住呼吸,用细毛笔蘸取颜料,一点点填充纹路。当几张亲手完成的面具在桌上一字排开时,实践队队员们突然明白秦老的话:“刻面具和做人一样,要用心,要端正。”面具上,红色的漆料在光影中流转,仿佛真的拥有了生命。

图为雕刻师傅为队员们演示制作过程。祝秀熹 摄

图为队员亲手体验绘制脸谱。祝秀熹 摄

戏里乾坤:一场震撼心灵的地戏演出

7月19日,实践队来到了屯堡古戏台。戏台前挤满了村民和游客,大家早早搬来小板凳,等待夜幕前的地戏演出。随着锣鼓声骤然响起,一段经典桥段正式开演。

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复杂的道具,表演者仅凭手中的刀枪、脚下的步伐和顿挫的唱腔,就将战场的紧张激烈展现得淋漓尽致。“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挥出时,带起一阵风;“吕布”的翎子在空中划出弧线,引来阵阵喝彩。

实践队队员们举着相机拍摄,却总在精彩处情不自禁放下设备——队员田婧说:“镜头里装不下那种震撼,我想用眼睛把他们都记住。”演出结束后,表演者卸下沉重的面具,发现扮演“张飞”的竟是一位90后年轻人。“我是秦老的徒孙,在外打工几年,还是觉得地戏最亲切。”年轻人抹着汗说,“现在村里有了短视频账号,我们的演出片段有好几万赞呢!”

图为队员集中观看地戏。祝秀熹 摄

青春感悟:让古老艺术“活”在当下

两天的行程里,队员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亲手刻出第一刀面具,再到在戏台前为表演者鼓掌,大家突然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需要有人守护、有人创新的活态传承。

作为大学生,他们或许不能成为专业传承人,但可以成为‘非遗宣传员’,用他们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在贵州的屯堡里,有一种艺术,正等着被看见、被热爱。”

车窗外,屯堡的轮廓渐渐远去,但那些面具上的纹路、唱腔里的力量、传承人的笑容,已深深印在实践队队员们的心里。这场关于屯堡傩韵的青春对话,才刚刚开始。

图为队员们结束后合影留念。祝秀熹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馨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