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战鼓奏新声,非遗活化展新姿——西安外国语大学青年大学生走进神木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5 09: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轶浛 王迪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刘轶浛 王迪 ) 随着《“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深入实施,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正迈向“创造性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在文旅融合与数字赋能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让非遗文化既保持传统韵味又焕发时代活力,成为当前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课题。2025年7月1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杨家将故里——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与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王老师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杨家将战鼓在时代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杨家将战鼓”的表演融合了戏曲、舞蹈、武术等诸多元素,以激昂的鼓点再现战场上的紧张氛围,承载着杨家将的忠勇精神的文化内涵。作为一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其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艺术团团长王老师进行交流

在采访过程中王老师介绍道:“战鼓表演对节奏精准度要求很高,年轻演员需要长期系统训练才能把握精髓。同时,如何在保留战鼓原有气势的基础上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也是传承杨家将战鼓的一大挑战。”目前,艺术团共有20余人,成员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是一支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潜力的队伍。为应对传承挑战,艺术团邀请了非遗大师进行定期授课,并引入了专业技能考核机制,保障技艺传承的专业性与稳定性。

对于“杨家将战鼓”这类承载历史记忆与精神价值的非遗项目而言,创新是突破传承瓶颈的必然路径,也是使其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据王老师介绍,艺术团在音乐编排方面进行针对性革新,在传统鼓谱中融入现代打击乐元素,增强节奏层次感;服装设计则结合宋代铠甲与戏曲表现手法,保留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又符合当代舞台审美。这些创新既坚守了非遗技艺的核心,又融入符合时代审美的表达方式,形成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的协调统一。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艺术团团长王老师进行采访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为非遗传播拓宽路径。艺术团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数字化手段,展示战鼓排练与演出片段,以直观、生动的形式有效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据了解,部分学生因观看相关内容主动报名学习,印证了线上传播对线下传承的带动作用,为非遗技艺吸引新鲜血液提供助力。在场景创新方面,艺术团将杨家将战鼓与老年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非遗的应用边界。老年人参与学习演练,通过规律性的击鼓动作锻炼身体、改善心肺功能,也在互动中感知忠勇精神的文化内涵,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一创新实践既丰富了老年教育的内容形式,也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社会价值。

杨家将战鼓不仅是一项非遗技艺,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五育并举的鲜活载体。其所承载的“忠勇”精神并非盲目效忠,而是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勇”则更体现出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这与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度契合。为深化精神传承,王老师表示未来计划艺术团与学校、社区建立合作,将杨家将战鼓融入美育课程之中,引导青少年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乃至创新者,让年轻一代在协作中感悟团结,在坚持中锤炼韧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艺术团团长王老师合影

暮色渐染杨家城,千年鼓声震古今。西安外国语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以青春脚步丈量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见证杨家将战鼓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的华丽蜕变。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之中,成员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战鼓激荡的震撼,更有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相信未来在更多年轻力量的接续奋斗下,这份文化瑰宝将焕发更夺目的时代光彩,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