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刘轶浛 王迪) 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引领之下,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路径。作为中华忠勇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杨家将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精神标识,跨越千年时光,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文化符号,滋养着国人的家国情怀。2025年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暑期社会实践团紧扣“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这一主题,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博物馆,聚焦馆内杨家将专题展厅,开启一场探索忠勇精神的实践之旅,挖掘杨家将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图为讲解员王娜为实践团成员介绍杨家将的故事
步入麟州城杨家将专题展厅,几尊人物雕塑巍然矗立,将忠勇家风凝固成不朽的风姿:杨业身披铠甲、目光如炬,好似在凝望着塞北的烽火狼烟;其子杨延昭英姿勃发、锐气凛然,眉宇间藏着戍边守土的决绝;孙子杨文广执剑而立、气宇轩昂,少年的挺拔里透露出不输先辈的果敢;佘赛花手拄雕花拐杖,尽显历经世事的从容,也有不让须眉的巾帼风骨。这组雕塑似一部浓缩的杨家将史,在展厅中默默诉说着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据展厅讲解员王娜介绍,杨家将共分为两支:一支以杨业为代表,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另一支以杨弘信为核心,镇守麟州城,保一方安宁。杨业因战功卓越被敌方辽国契丹族称为“杨无敌”,据《宋史·杨业传》记载,辽国军因其“屡立战功,所向克捷”而赠予杨业此名,甚至在杨业牺牲后为其修建庙宇。连契丹族也对其心生敬畏,体现了尚武民族对英雄的尊崇。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杨家将专题展厅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实践团成员被墙上一组名为“红楼”的照片所吸引,照片中的红楼立于杨家城之巅,透露出几分古朴与雄浑。据介绍,红楼在不同年代承载了截然不同的使命:和平年代,它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集雅之所,而在战争年代,它便化身瞭望敌情的战略要地。
▲图为展厅内陈列的相关物品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参观了展厅内陈列的相关器物,其中几面考古发掘的磨盘尤为引人注目。据介绍,这些磨盘依据不同规格有着明确分工:小磨盘体型精巧,需靠人力推动,大磨盘体量厚重,则要借助蓄力运转。二者虽功能有别,却共同勾勒出古城里炊烟袅袅的日常图景。实践团成员俯身在展柜旁仔细观察,透过这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器物,感受杨家城曾经的烟火气息与历史风霜。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杨家将展厅讲解员王娜合影
杨家将专题展厅的参观调研,不仅是一次对杨家将千年历史的回顾,更是一场对忠勇精神时代内涵的深度挖掘。展厅内陈列的文物,则真实反映了戍边战士耕战结合的日常生活场景,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这些珍贵史料与文物,也为传承忠勇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了杨家将精神的时代脉络,感受其时代价值。未来,实践团成员也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忠勇”二字超越时空局限,推动杨家将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薪火相传。此次探索,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当麟州城的烽火狼烟化作展厅里的静静陈列,当忠勇故事融入青年的自觉行动,这份跨越千年的精神力量,终将会成为滋养民族文化的不竭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