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竹间非遗韵,青春助力文化传

发布时间:2025-07-23 16: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鑫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吴鑫)七月的竹山,翠竹叠嶂,绿意盎然。近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青马领航—大思政实践队”的4名学子踏上这片充满竹韵与匠心的土地,作为实践队的一员,我有幸用脚步丈量竹山的每一寸文化肌理,用镜头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更在与传统技艺的近距离接触中,读懂了非遗背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竹山的魂,一半在竹,一半在匠。”这是当地文化展览上我看见的第一句话。带着这份好奇,我们的调研从省级非遗“竹山竹编”开始。

(图为竹山文化馆展览图片)

在竹编艺人师傅的工作室里,满屋的竹篾如金色的瀑布垂落,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只见他指尖翻飞,原本普通的竹条在“挑一压一”的经纬交错中,渐渐显露出竹篮的雏形。“竹篾划过师傅指尖的轻响,像是在诉说岁月的故事。我们试着拿起竹篾模仿,却总在“挑压”间手忙脚乱,王师傅笑着打趣:“你们年轻人习惯了键盘,这竹篾的‘脾气’,得慢慢摸。”

除了竹编,竹山的“皮影戏”“山歌号子”也是市级非遗项目。在村级文化礼堂,78岁的皮影戏传承人刘爷爷为我们演了一出《武松打虎》。幕布后,他一手操控皮影,一手敲响锣鼓,沙哑却有力的唱腔穿透时空,引得在场村民阵阵喝彩。演出结束后,刘爷爷拉着我们看他的“新宝贝”——用环保材料改良的皮影,“以前的驴皮容易坏,现在换了新材料,轻便还耐用,孩子们也爱摸。”

(图为竹山号子表演现场)

让我们惊喜的是,在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非遗。在县城的文创店里,竹编元素的笔记本、皮影纹样的T恤深受学生喜爱。店主小陈是“95后”,也是竹编技艺的业余爱好者,她告诉我们:“非遗不是老古董,只要找对了和年轻人对话的方式,老手艺也能潮起来。”

我们学着师傅的样子编竹蜻蜓、哼山歌,虽然动作生涩、唱腔跑调,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非遗“活”在生活里的温度。

返程时,我的背包里多了一件王师傅送的竹编书签,上面刻着“传承”二字。这次实践让我明白,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普通人生活中的血脉。作为大学生,我们或许不能像传承人那样坚守一辈子,但可以用我们的镜头、文字和创意,让更多人看见这些藏在乡野间的文化瑰宝,让老技艺在新时代里,继续绽放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竹山文化展览)

竹山的风,带着竹香与歌声远去,但那份关于传承的思考,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