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和知行行动队开启了探寻阳春根雕非遗文化的精彩之旅,在阳春市共青团和根雕雅石协会的贴心安排下,深入体验这座城市的根雕艺术之美。
图 1阳春根雕展馆内部
队伍在根雕展馆初探非遗奥秘
图 2覃秘书长为队员讲解根雕
上午 9 点,青和知行行动队踏入阳春市根雕展馆。根雕雅石协会秘书长覃福智与会长杨滇布早已等候,热情迎接并带领队员们逐件参观展览品。他们犹如资深的 “讲解艺术家”,细致讲解每件根雕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寓意,从木材的甄选到雕刻技法的运用,从传统题材的文化内涵到现代创作的艺术表现。在众多展品中,队员们对根雕的材质产生了浓厚兴趣,覃秘书长见状,再次深入阐述不同材质对根雕风格的影响:质地坚硬的乌木根雕,纹理细腻,适合雕刻小型精致摆件;而质地较软的荔枝木根雕,则易于雕琢大型作品,展现出古朴厚重的韵味。这些根雕作品或灵动飘逸、或古朴厚重,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与匠人之间奇妙的缘分,质朴的树根在能工巧匠的雕琢下,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让队员们不禁对这门古老的手艺充满敬意。
图 3覃秘书长为队员答疑解惑
队伍在图书馆会议室的答疑解惑之旅
上午 10 点,全体队员在覃秘书长的带领下前往阳春市图书馆的会议室。在这里,队员们围绕根雕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传承现状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覃秘书长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为队员们答疑解惑。
图 4队员对覃秘书长提问
覃秘书长首先介绍了阳春根雕的原材料来源,强调其来源于大自然的枯木树根,不存在非法砍伐野生树木的情况,这体现了根雕行业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接着,他详细阐述了阳春根雕的三大类别:根书、实用根雕和造型根艺。根书以汉字行草字体为原型,采用根的自然走势进行创作,要求不拼不接、一根成字,保留根的天然纹理,创作难度极高,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完成一件作品;实用根雕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涵盖日常用品和家具两大类,曾风靡市场,但如今面临经济效益下滑,导致销量低迷的困境;造型根艺分为具象和意象两类,具象类追求形神兼备,意象类则通过特殊根材表现哲理寓意,体积较小,需手艺人精心雕刻。
图 5队员对覃秘书长进行提问
在谈到根雕行业近年来的变化时,覃秘书长表示,十年前根雕供不应求,如今却因市场不景气、商品房兴起、年轻人偏好简约家具以及手艺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行业已然岌岌可危。许多手艺人不得不迎合大众喜好,按照别人的要求进行加工,仅靠收取加工费维持店铺经营。
当被问及为根雕行业制定五年振兴计划时,覃秘书长认为,首先要努力做好手艺人的本职工作,带来更多优秀作品;其次要规范宣传,让更多人正确认识和喜欢上根雕文化;最后要为根雕文化注入年轻血液。对于未来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项目,他表示协会有信心培养学生的根雕能力,但学生的成功还需看其个人努力。
在推广根雕文化方面,覃秘书长提到,尽管师兄师姐们给出了很多建议,但目前主要通过抖音等平台发布作品,宣传效果有限。至于如何将根雕推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目前覃秘书长认为大型会展的展位费用高昂且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低微,阳春根雕协会难以承担这种风险。
图 6传承人刘文枢为队员讲解店内根雕作品
队伍在根雕店铺近距离体验匠心技艺
图 7黄科战师傅为队员们展示雕刻步骤
下午两点半,队员们跟随着覃秘书长的脚步,走进春江大道的根雕店铺。在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文枢的店铺内,满屋的根雕作品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队员们一边参观,一边与刘文枢交流着对根雕的理解。刘文枢大师分享了他对材料的选择、雕刻技法的运用以及作品创作理念的思考,从他的言语中,队员们感受到非遗传承人对这门手艺的坚守与热爱。随后,队伍继续前往黄科战师傅的店铺。黄师傅耐心讲解着自己的作品,并现场展示雕刻技艺。他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游走,那专注的神情、精湛的技艺,令队员们沉浸其中,仿佛窥见了一件根雕作品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根雕艺术所蕴含的匠心独运。
队员在街头调研中倾听大众声音
图 8调研组队员在街头做调研
在结束店铺走访后的次日,青和知行行动队的调研组走到阳春市的街头,对路人进行调研,了解大众对阳春根雕的认知情况。
图 9队员在商场里做调研
队员们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路人进行采访,采访内容涵盖他们对阳春根雕的印象、购买经历以及对传承与发展的看法等多个方面。接受采访的路人们热情回应,有的分享了自己购买根雕作品的经历,有的表达了对这门手艺的喜爱,也有部分路人在交流中坦言自己对根雕文化知之甚少。通过调研组整理的数据发现,虽然大多数人对阳春根雕文化有一定了解,但深入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依然存在,这为根雕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现实依据。
图 10根雕调研活动现场的大合照
两天的根雕之旅,只是青和知行突击队与阳春非遗牵手的起点。接下来,青和知行突击队的队员们会把一路的所见、所听、所感凝成文字与影像,制成简洁而真挚的推文和小视频,带回校园、社区,贴进公众号——用最轻便的方式,把阳春根雕的刀痕与木香传递给更多人。微薄之力,也能点亮一盏盏关注非遗的灯;队员们已背好行囊,准备把这份“阳春故事”讲给更广阔的世界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