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切领悟历史伟人的治国智慧,感悟稷下遗风的教育精髓,7月22日上午,山东理工大学稷下承明实践团赴临淄齐文化博物馆开展制度文明专项研学。通过系统考察姜太公"因其俗,简其礼"治理范式的物质载体,解析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智库运行机制,实证刀币形制演变、盐铁专营契约等经济政策遗存,团队成员深度解构齐国以制度创新(治国方略)→思想争鸣(教育机制)→商贸改革(经济基础)三位一体支撑东方霸业的内在逻辑,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历史镜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齐文化博物馆合影
石镂齐韵长,土藏春秋章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重点研读了展厅内存放的临淄古城四门石匾拓片及其铭文。东门篆刻的“淄流斜抱”字样,生动体现了古人巧妙利用淄河环绕的自然地理格局以卫城护民的智慧。北门石匾“渑池衿带”四字,清晰指向历史典籍中著名的“有酒如渑”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团队成员通过现场解读和查阅资料,深刻认识到这一铭文不仅是对当地丰沛水利资源的精妙概括,更被先民升华解读为治国理政中资源禀赋利用和富民方略的重要象征。通过此次实践成员们以实物遗存为依托,直接触摸到齐地“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开放基因的物质载体。通过对门匾铭文地理隐喻(淄流斜抱)与文化典故(渑池衿带)的现场解读与关联分析,团队成功梳理出古代临淄城在规划中将自然环境、经济资源与治国理念相互融合的文化密码。这为深入理解齐文化中注重实用、开放包容、重工兴商以达至国家富强的核心精神,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历史实证。
▲图为实践团成员研读四门石匾拓片及其铭文
在考古厅团队成员逐层解析山王庄兵马俑军阵三重方阵内涵:前阵青铜轺车方队印证《考工记》“服车五乘”的贵族礼制;中阵八行建鼓仪仗精准对应《管子·兵法》“鼓金旗麾”的军事指挥体系;后阵36乘驷马安车则与《国语·齐语》“士乡十五”的兵农编制暗合,成为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改革方略的立体呈现。实践过程中,队员通过测绘军阵比例(前中后阵为1:3:5)、辨析兵器组合(铜戈与耒耜共存)、记录陶俑服饰(胡服骑射俑占后阵15%)等现场工作,让实践团成员们形成三重认识突破:一、制度具象化:军阵严整度佐证“修旧法,择善而用”的变革理念。二、开放实证:胡商俑(占比8.7%)姿态印证“纳百夷而强本国”政策。三、国策传承:自石刻厅城匾“便鱼盐之利”到军阵兵农合一,展现务实方略一脉相承。
▲图为齐文化博物馆考古厅的山王庄兵马俑军阵
观历史伟人,感时代沉浮
在博物馆的序厅内,实践团成员们对姜太公封齐青铜浮雕墙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首次从器物实证角度解读姜太公“因其俗,简其礼”治国方略的物质表达。通过测量核心浮雕单元中姜太公形象占比(达画面63%),其手持符节、目视营丘大地的视觉中心设计,印证《史记·齐太公世家》“修政,因其俗”的文献记载。成员们观察到浮雕上的随从搬运稻种桑苗的器物组合(5类12件农具),与《考工记》“橘逾淮为枳”形成互证,揭示因地制宜引进中原农业技术的政策实质。并通过比对齐国早期(姜太公治齐)与鼎盛期(桓公时代)的农具形制演变,证实“简礼从俗”方针贯穿齐八百余年发展进程。
在齐文化博物馆的改革主题展区,成员们聚焦管仲改革制度遗存,开展专项研学。通过比对“相地而衰征”铸铜法典与《管子》竹简,确认税制改革打破井田制束缚;通过研读“官山海”盐铁契约封泥,解析国家专营模式。并对制度逻辑进行了解码,管仲改革三重架构:经济基础(土地税改)→ 财政支柱(盐铁专营)→ 外交旗帜(尊王攘夷)。成员们纷纷感慨这种穿越2600年的制度创新基因,恰是新时代改革需传承的精神密码。
▲图为齐文化博物馆陈列的管仲雕像
悟稷下遗风,承教育之本
在稷下学宫展区实践团开展专项考察,通过实物史料与遗址模型解析,深入探究“不治而议论”制度的历史实践及其现代启示。团队重点考察展区复原的“上大夫议政席”模型,结合《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赐列第为上大夫”记载,确认76位稷下学者享有爵位却无行政职务的特殊身份。通过对比展厅内齐官制图谱,明晰其独立于官僚体系的监督定位。在谏政案例展区,团队成员通过竹简《稷下议政录》摹本与青铜器铭文对比,梳理出两条直谏转化路径:淳于髡“大鸟隐语”促成《考吏令》颁布,建立官吏考核制度。孟子“保民而王”主张推动《禁暴伐燕令》等惠民政策出台。
▲图为实践团成员研读竹简
望齐鲁雄风,慨历史之变
在“齐地风华”展厅成员们通过实物观察与史料研读,实证齐国“主动拥抱世界”的治理智慧。团队成员们依托展厅沙盘模型系统学习故城三大特征:立体排水系统:主渠深度达2米、支渠呈网格分布,印证《管子》“导水于衢”的城建理念。道路标准化:主干道宽度可并行6辆战国轺车(按1:10车模实测推算)体现“通商旅”的规划思想手工业区紧邻排水渠布局,佐证《考工记》“工近水而作”的产业逻辑。在建筑构件展柜,成员们对比分析两组典型瓦当:西域葡萄纹瓦当与传统饕餮纹共存,反映“异纹同器”的包容性。齐匠采用浅浮雕技法改造西域纹样,凸显“融异革新”主体意识。
通过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悟到齐鲁大地,自古便是文明渊薮,英雄辈出之地。从古老的东夷文化发轫,到春秋战国时齐鲁两国的赫赫声名,这里始终激荡着雄浑的历史脉搏。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齐鲁雄风依旧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澎湃。古老的文化基因不断焕新,与现代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着这片土地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再创辉煌,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壮丽史诗。
撰文 | 王馨谊 王佳栋
图片 | 王馨谊 潘颢天 阚啸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馨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