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通狼山濠河之畔,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狼濠小分队”8名师生,历时13天开展狼山濠河文化资源整合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完成千年文脉的系统性记录,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狼山濠河风景 顾妍婷供图
实践初期,团队扎根南通市档案馆、图书馆特藏室及地方志办公室,系统检索《通州志》《狼五山志》等20余种地方文献,梳理狼山建筑沿革、濠河水利工程变迁及区域历史文化脉络。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将零散史料转化为清晰的时间轴与事件谱系,构建出涵盖“山体古迹”“水系演变”“非遗传承”三大模块的“狼山濠河历史文化数据库”,为后续实地调研奠定学术基础。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团队开展为期7天的实地考察。成员们携带无人机、测量仪、相机等设备,徒步踏勘狼山景区及濠河沿岸21处文保单位,记录建筑现状、拍摄细节照片400余张,并绘制空间分布图3幅。在考察中,团队发现3处未登记历史建筑,采集石刻、碑铭拓片12件,其中清代“江海镇水”碑刻为首次记录。团队还运用AR技术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数字化复原,对比分析濠河两岸历史风貌变迁。
图为志愿者在三仙祠前 顾妍婷供图
同时,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发放问卷1278份,回收有效问卷1128份。数据显示,83%的市民希望增设文化解说牌,65%的游客期待沉浸式体验项目。基于调研结果,团队提出“文化+科技”融合方案,建议开发AR导览系统、设计“濠河十二时辰”文化体验游等,相关建议已提交南通市文旅局参考。
图为志愿者线下调研 顾妍婷供图
团队负责人程佳琪表示:“我们不仅记录历史,更希望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未来计划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让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顾妍婷供图
文化传承具有长期性,本次实践建立的"文献梳理-田野调查-公众参与"工作模式,为同类区域文化保护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未来将持续跟进成果转化情况,推动狼山濠河文化资源整合方案落地实施。
图| 顾妍婷
文| 程佳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依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