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上绘童心,文化传承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5-07-22 15: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筱彤 尚堰郧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油纸伞上绘童心,文化传承共成长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马筱彤 尚堰郧)作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椽承社会实践队的一员,此次前往庙岗村开展传统文化美育课程,已是我第四次以志愿者身份站上讲台。与前几次的紧张生涩相比,这次以“油纸伞伞面水彩绘画”为主题的授课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意义。当孩子们举着亲手绘制的油纸伞在阳光下绽放笑颜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教育的温度,更是一颗颗文化传承的种子正在萌芽。

一、以谜为引:点燃兴趣的“文化火种”

“远看像朵花,近看像座塔,雨天撑开它,晴天收起它——打一物?”课程伊始,我以一则油纸伞灯谜作为导入。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猜测,甚至有孩子联想到《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借伞定情”的故事。这种互动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找到与孩子认知的共鸣点。谜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悄然将油纸伞的“文化符号”属性植入孩子们心中。

在讨论环节,我顺势提问:“你们还在哪些诗文中见过‘伞’的影子?”一个腼腆的女生背诵了戴望舒《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我立即以这首诗为例,讲解了伞在文学中“朦胧”“诗意”的意象。当抽象的文化概念与具象的绘画实践结合时,孩子们的眼神里多了几分专注与憧憬。

二、以技传艺:在动手实践中感知匠心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油纸伞的文化价值,我提前准备了纪录片《中国手作·油纸伞》的片段。屏幕上,非遗传承人将削竹、穿线、糊纸、涂油的工序一一展现。有孩子惊叹:“原来一把伞要经过72道工序!”我借机引导:“古人常说‘工序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这就是工匠精神。”

在实践环节,我着重强调“水彩与油纸的结合技巧”:先用铅笔轻勾轮廓,再以“由浅入深”的方式上色,避免反复涂抹导致纸张破损。孩子们两人一组合作,有的画江南烟雨,有的绘花鸟虫鱼。我穿梭于课桌间,发现一个男孩因画错颜色而懊恼,便蹲下来示范如何将错就错改画成荷叶露珠。他恍然大悟的表情让我想起教育学中的“容错教育”——艺术本无标准答案,而传统文化的美,恰恰藏在“不完美”的生动里。

孩子们正在自由创作。通讯员 刘晗 提供

三、以美育人:小伞撑起的文化自信

课程尾声,我们举办了“油纸伞艺术展”。孩子们高举作品轮流上台讲解创意:有的画了一半红彤彤的大西瓜,有的画了绿油油的挺拔的竹子,还有可爱的派大星。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位孩子,并没有被我所提供的参考图影响,画下了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孙悟空,他脚踏着七彩祥云,拿着金箍棒,正在眺望远方。他说他也想像孙悟空一样,有自己的筋斗云可以去看看更远的地方。

课后反思时,我梳理出两点心得:其一,传统文化教学需“有意思”更要“有意义”。谜语、故事、视频等多元手段能降低认知门槛,但最终要回归文化内核的传递;其二,美育的本质是“唤醒”。当孩子说出“原来油纸伞比塑料伞更有故事”时,我知道这节课的价值已超越绘画技巧本身。

第四次授课让我褪去了“完成任务”的功利心,开始真正享受与孩子们共赴文化之旅的过程。油纸伞上的水彩会随时间褪色,但我相信,这场关于美的启蒙、关于文化根脉的追寻,将在他们心中留下更持久的印记。作为青年志愿者,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播种者——以传统为壤,以创新为露,静待一树花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鸣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