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郭姿彤 报道)7月21日,武昌理工学院第六届知行书苑支教队“文润童心·法护青禾”志愿服务团走进湖北省天门市干驿镇干驿小学,开展“可持续发展第一课”。课程围绕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问答互动、短视频讲解与实践活动,帮助孩子们理解目标内涵,认识其与生活的关联,引导从日常小事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全球视野与责任意识。
▲图为志愿者进行课程讲解
课程以直击人心的问题开篇:“按当前趋势,2025年海洋中鱼类和塑料,哪类占比更高?”孩子们的猜测与讨论中,话题自然转向“可持续发展”。志愿者播放短视频,清晰阐释其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并解析三大支柱:人的福利保障、地球环境维护与经济持续繁荣。用通俗语言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理解的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随后,志愿者聚焦核心目标展开讲解。通过视频展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重点解读“消除贫困”:用具体数据说明,全球仍有数亿人处于极端贫困,面临缺衣少食、无安全住所等困境。针对“优质教育”目标,列举实现过程中的阻碍:贫困家庭孩子因学费辍学、偏远山区学校缺乏师资与设备、局部冲突导致校园被毁等,让孩子们意识到“安稳上学”的珍贵,建立对全球议题的共情。
▲图为学生成品展示
“生活地图”实践环节让课程更接地气。志愿者引导孩子们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标注沿途的树木、垃圾桶、路灯等细节,再对照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关联:保护路边树木对应“陆地生态保护”,不乱扔垃圾关系“清洁水源”,随手关灯则与“清洁能源利用”相关。孩子们在绘制与思考中发现,全球发展目标其实藏在日常轨迹里,打破了“目标离自己很远”的认知。
最后环节聚焦“青少年能做什么”。志愿者结合“优质教育”及其他目标,列举具体行动:不浪费食物、分类投放垃圾,助力“负责任消费”;节约水电、爱护花草,支持“气候行动”;课堂上帮助同学、尊重老师,推动“优质教育”落地。强调“再小的行动都有意义”,鼓励孩子们从当天开始实践,让全球目标在生活中扎根。
▲图为学生们在听讲
课后,记者采访到志愿服务团的张怡凡,她表示:“这堂课想让孩子们明白,可持续发展不是口号,而是日常选择。未来会带他们开展校园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让‘为地球负责’成为成长中的自然习惯。”(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姿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