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挟着蝉鸣,将校园的树影摇成一地斑驳。2025年7月21日,随着课程表在晨晖中铺展,支教团队开启了又一日的教学工作。课堂间的知识传递与心灵交汇,彰显着教育的本真热忱,也记录着师生共同成长的轨迹。
多元课程体系:为成长注入丰富养分
科学课程中,四年级“大有‘蚊’章”引导学生探索微观世界,五年级“电磁铁”实验展现电流与磁场的奇妙互动,六年级“生物科普”则带领学生探寻自然规律。孩子们在科学探索中激发好奇心,将一个个“为什么”转化为认识世界的动力。
文化课程里,三年级戏曲课通过脸谱故事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六年级非遗课堂上,学生们亲手触摸传统技艺,在实践中深化对“传承”的理解;“绣球”课程融合传统体育与审美教育,让古老智慧在互动中焕发活力。
安全课程方面,一年级“校园霸凌”主题课帮助学生识别成长中的潜在风险,六年级“国家安全教育”则强化责任意识。这些课程为学生成长筑牢“防护盾”,助力他们在安全环境中健康发展。
艺体课程中,音乐课上的童声清脆悦耳,积木区的创意搭建迸发奇思妙想,诗歌欣赏与体育课则让学生在文学与运动中释放情感与活力。竹蜻蜓、彩色羽毛等手工作品,更折射出孩子们的童真与创造力。
课堂互动瞬间:见证热爱与成长的碰撞
教室内的各个角落,处处上演着生动的成长场景:科学实验台旁,“电磁铁”导线连通的瞬间,小灯泡骤然亮起,孩子们的欢呼声响彻教室,对科学的热情在这一刻充分迸发;非遗课堂上,当传统技艺的魅力在指尖流转,原本喧闹的教室变得安静,专注与投入成为此刻的主旋律;积木区里,零散的木块在孩子们手中变成城堡、飞船,他们举着作品兴奋地展示“看!我的宇宙!”,想象力在创作中绽放光芒。
双向成长:支教工作的深层意义
当日的教学工作让支教团队深刻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支教老师在教孩子们观察科学规律时,被他们纯粹的好奇心所感染;在带孩子们触摸文化脉络时,从他们眼中看到了传承的力量;在讲解安全知识时,感受到他们对成长勇气的珍视。
正如教育的本质是“我们赠予孩子知识的星芒,孩子回赠我们热爱的火光”。当日暮降临校园,课程表上的安排已圆满完成,但孩子们眼中闪耀的光芒、课堂上迸发的生命力,成为支教团队最珍贵的收获。
七月的课堂是一片沃土,支教团队播下知识的种子,也收获了满溢的热爱。当孩子们追着夕阳奔跑,书包里装满一天的“发现”与“感动”,大家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支教的意义,正在于这种“育花”与“成长”的双向奔赴——支教者点燃星火,也被星火照亮;浇灌苗圃,亦被苗圃滋养。这份师生间的炽热联结,终将在时光中生长为更繁茂的风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