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学子赴民勤解码民勤“绿富同兴”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22 20: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彭彩粤 曾琳 唐超 张小丹 李牧遥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彭彩粤、唐超、张小丹、李牧遥)7月14日,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赴民勤民心绿梦,医路勤行贴心天使队深入民勤县收成镇,开展助农兴村暨防沙治沙学习活动,以实践走访感悟产业发展脉搏,用实地研学探寻生态治理密码,在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生动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

产业调研里的“科技密码”

上午,实践队从种林公益发展中心公益林基地启程,沿规划路线先后走访收成镇蜜瓜交易中心、蜜瓜馆及节水科技馆,领略科技兴农的智慧,坚定服务乡村的初心。

在蜜瓜交易中心,队员们实地考察标准化交易流程时,真切感受到民勤蜜瓜“从‘沙窝瓜’到‘金疙瘩’”的华丽蜕变——金黄的瓜皮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队员们亲手体验了特色蜜瓜的包装流程,指尖触到的不仅是果实的饱满,更读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漠戈壁也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曾经埋在沙窝里的果实,如今通过标准化产业链路成为富民强县的“金钥匙”。

▲图为实践队员帮忙包装蜜瓜 曾琳 摄

踏入蜜瓜馆,墙面上“民勤蜜瓜品种谱系图”格外醒目,从传统的“白兰瓜”到改良新品种“金红宝”,一笔一画勾勒出育种创新的轨迹;玻璃展柜里陈列的不同生长周期蜜瓜标本,静静诉说着从试种到优种的迭代故事,让队员们直观触摸到特色农业的“进化密码”。

走进节水科技馆,“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民勤”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馆内生动再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逆转:草方格子如民勤人民洒向沙漠的绿色大网,将流沙牢牢锁住;各类节水技术的实物与模型,讲述着与干旱博弈的智慧。“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在这里,队员们深入了解到创新压沙模式的实践,更被“梭梭精神”打动——那正是“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是这片土地在治沙与发展中淬炼出的不屈信念。

▲图为实践队员载节水科技馆体验节水数字科技 曾琳 摄

一路考察下来,队员们不仅系统了解到民勤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与现代化农业建设成果,更深刻感受到产业发展为民勤经济注入的强劲动力,对这片土地上治沙与兴农交织的奋斗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生态研学中的“精神传承”

下午,实践队转赴民勤县乡村记忆博物馆、瑞安堡历史建筑群、防沙治沙纪念馆,红崖山水库及时光廊道,触摸农耕历史的脉络,感悟“向沙宣战”的伟力。

在乡村记忆博物馆,老物件与文献资料勾勒出当地农耕文明变迁史,从耕作工具的迭代看先民与土地的相处智慧,从民俗器物的细节品世代相传的生活仪式,队员们在驻足凝视间,读懂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忱,以及代代延续的文化根脉。

瑞安堡建筑群落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其“七庭八院”的布局独具匠心,高墙上的瞭望口、宅院里的暗堡通道,既防沙暴又御匪患,而庭院里的花砖、木雕,又透着生活的诗意。文楼的雅致、武楼的威严、皇楼的庄重,每一座建筑都有着鲜明的功能指向与文化寓意,既体现了主人王庆云的身份地位,也凝聚了当地建筑艺术的“生存哲学”。

▲图为讲解员和实践队员们交流 曾琳 摄

防沙治沙纪念馆内,珍贵图文与实物展品全景呈现民勤人“向沙漠宣战”的生态治理历程。全县人民把“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当作绿色誓言,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民勤,使民勤大地呈现出春潮涌动、生机勃勃的奋进气势。民勤生态的沧桑巨变,用九鼎大吕警示我们:地,不能无序开垦;水,不能过度开采;沙,可以治理利用。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让队员们深刻领会到防沙治沙精神内涵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

站在红崖山水库堤坝上,澄澈的湖水与远处的沙漠形成强烈对比。队员们俯瞰着这个“沙漠天池”,队长曾靖稀说:“民勤人说‘治沙先治水,治水为兴农’,这水库既是产业的‘命脉’,更是生态的‘心脏’——没有它,就没有蜜瓜的甜,更没有绿洲的绿!”

来到时光廊道,时间是这里的主线,将沙井遗迹、屯垦戍边、移民开发等历史画卷串联起来,让尘封的历史可触可感,对传承民勤文化和文旅融合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再民勤蜜瓜馆合影留念 曾琳 摄

此次活动将产业发展调研与生态文化学习有机结合,既是一堂鲜活的乡村振兴实践课,也是一场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在民勤所学所悟转化为奋进动力,努力提升专业本领,未来在医疗岗位上践行医者使命,为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