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传承之困:千年技艺如何走出“老龄化”迷局?

发布时间:2025-07-22 20: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阳紫薇 林江淼 李欣萍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阳紫薇  林江淼 李欣萍 占万鹏)湘西默戎镇墨戎苗寨这片土地是苗族人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生命和万物的理解,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在这里,苗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蝴蝶纹、鱼纹等图案承载着苗族千年历史与信仰,然而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正面临绣娘老龄化、传承断层、市场萎缩等挑战。为此,湘潭理工学院“霓裳苗韵”实践队深入调研,实地探寻其生存现状与破局之道。

▲图为带队教师欧阳吴婷身穿苗服为实践队队员讲解苗绣纹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了解到,墨戎苗寨的苗绣传承正陷入“老龄化”困局:面对实践队员对传承方面的提问,78岁的龙阿嫲坦言道:“寨子里掌握核心技艺的绣娘基本上都是60至80岁老人,年轻娃娃们要么出去上学、打工去了,要么嫌苗绣复杂又费事,留在寨子里的也没几个慢慢坚持下去学习苗绣的。”这句话直击当代苗绣传承痛点 —— 传承土壤正在流失,后继乏人问题愈发突出。

▲图为霓裳苗韵队队员在与当地居民了解情况

“一把绣扇至少要绣十天,卖100元总被说贵,有时一个月也卖不出两件。”老绣娘对调研人员算了笔账,手工苗绣日均收入不足50元,难以维持生计,这也是现在年轻人不愿传承这门手艺的原因。实践队还发现,市场上充斥的廉价机绣品价格仅为手工绣的十分之一,严重挤压手作精工的生存空间。

▲图为当地仍在坚持苗绣的老绣娘

此外,传播渠道狭窄也是传承路上的一大阻石,虽然当地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游客多为路过中转平均停留时间不足半天,且多购买廉价纪念品,苗绣的文化内涵难以在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游览。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当地老绣娘交谈画面

“线歪了能重绣,技艺断了找不回。”老绣娘的话让实践队深感责任,作为实践队员,他们将尝试将与绣娘结对,开发苗绣文创、开展“纹样故事征集”,让年轻人用漫画解读民族记忆。同时破解困局还需“政策+市场+科技+教育”多维支撑,队员们建议在政策层面可设立绣娘补贴、非遗传承奖学金,吸引年轻人返乡;科技层面利用 AR 技术、短视频直播展示技艺,让苗绣通过电商平台 “走出去”;教育层面将非遗苗绣与思政课相结合,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创新传播与销售模式: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用来展示苗绣制作过程,讲好纹样背后的文化故事,搭建电商渠道、拓宽销售范围,让苗绣产品走出大山。此外,还可以推动“1小时刺绣体验课”进景区,开发沉浸式旅游体验,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亦是激活文化旅游经济价值的有效路径。

▲图为霓裳苗韵实践队与当地工作人员的合照

苗绣的存续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守护,当古老图腾遇上现代设计,这项千年技艺定能绣出绵长未来。这场与时间赛跑的传承,需要每根银针的坚守,更需全社会共织保护网,打造湖南苗绣非遗特色在全国的影响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