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1 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火把流动”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广州市白云区永平街政务服务中心与磨溪社区,以“火把流动 益路童行” 为主题开展暑期夏令营。两场课程虽主题各异,却都以沉浸式互动为孩子们播下成长的种子,让温暖与思考在童心中生根。
模拟多样人生,体验选择意义
下午两点半,《人生模拟器》课程在永平街政务服务中心拉开序幕。第一个环节是竞争激烈的人生拍卖会,老师先讲解了拍卖会的规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随后推出了“有问必答机器人”、“用不完的好运气”、“没有限制的旅游机会”等有趣的拍品引发孩子们的讨论与思考。孩子们举牌的速度越来越快,报价声此起彼伏——有人为“长命百岁”竞逐不休,有人执着于“家庭和睦”不肯让步。而助教记录下的不仅是成交清单,更是孩子们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在拍卖心得的分享环节中,“最遗憾没拍到吃不完的美食”“下次要先想清楚真正想要什么”的稚嫩回答,已然显露出思考的萌芽。
▲图为孩子们积极参与人生拍卖会环节
进入到人生模拟器环节,孩子们需要通过投票的方式为小火苗的人生做出选择,在沉浸式模拟中感受人生的多样性与选择的重要性。从要不要竞选学生干部,到该选择高薪的工作还是健康的身体,孩子们为“小火苗”的人生投票时,也是在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最后的选择中,孩子们选择放弃回溯,认识到把握当下的重要意义,并写下了未来自己的时光信件,用稚嫩的文字表达着对未来的期许,字里行间满是纯真的向往。
▲图为孩子们认真书写时光信件
守护身体主权,探索无限可能
与此同时,磨溪社区的《守护身体小王国:打破标签大冒险》课程也精彩纷呈。课堂上,老师先让孩子们在苹果树上贴上生活中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语便签,并通过逐一反驳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些话语的不合理之处。苹果树上贴满的便签,像一面镜子照见生活中的性别枷锁。“大的一定要让着小的?男孩子一定要让着女孩子?为什么?”白坤玉小朋友的疑问引发共鸣,孩子们讨论起被标签困扰的那些瞬间,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喜好不应该区分性别,能力更不该被标签定义。
▲图为贴着含有性别歧视话语便签的苹果树。
在守护身体小课堂中,老师通过红绿灯游戏的趣味教学帮助孩子们了解身体主权的相关知识。“同学摸头开玩笑”“陌生人想要拥抱”——孩子们思考呈现的具体案例并举着红、黄、绿牌判断安全等级,在“绿灯可以,红灯不行”的互动中,渐渐了解身体接触的界限,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小王国。
▲图为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益路童行”,步履不停
今日两场课程虽主题各异,却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成长的种子。《人生模拟器》让孩子们在一次次选择中懂得,人生没有回头路,每一个当下的决定都值得珍视,所以需要把握当下,展望未来,勇敢做自己的人生设计家。课程结束后,梁思可小朋友有了更清晰的人生规划和更坚定的人生目标,“我最喜欢的商品是世界和平,因为想要保护国家,保护家人,保护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就觉得特别好。”她在课程后的采访中这样说着,并且也打算在未来的人生中努力学习,考上自己喜欢的学校,做自己喜欢的事,为社会和国家、为世界和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守护身体小王国:打破标签大冒险》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对“性别平等”与“自我保护”的认知。从撕掉性别歧视的标签,到分清身体接触的界限,孩子们通过游戏式学习与趣味性讨论,学会守护身体边界,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勇敢做自己的小英雄。“很多事男生女生都可以干。只是可能在你的世界里你以为不行,但是并不能代表我不能做。”周芷钧小朋友在课后采访中坚定地回答,她已经学会了在被贴上性别标签时勇敢地反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合影
从人生选择的重量到身心边界的清晰,从打破偏见的勇气到守护自己的底气,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火把流动”实践团用一堂堂有温度的课,以课程为桥,以陪伴为火,让温暖在互动中传递,让成长在同行中发生,让成长的答案藏在孩子们的笑声里、笔迹中、坚定的眼神里。火把流转间,童心向阳,益路之上,温暖与成长正并肩前行。
撰文 | 邹仕玉 赖媛 阮斯媛
图片 | 周睿 龙飞洋
审核 | 龚艳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仕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