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言途索靖”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龙邦口岸开展调研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3 00: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崔艺丹 黄秋域 刘慧婷 黄俪媛 黎佳颖 张嘉璇 魏宪骏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挖掘边境地名文化内涵,探寻中越跨境贸易与文化交流,并记录“边关党旗红”引领下的乡村发展新貌,2025年7月14日至15日,广西师范大学“言途索靖”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龙邦口岸及毗邻的护龙村,开展为期两天的主题调研与影像记录活动。通过系统梳理“龙邦”地名的历史文脉与地理密码,实地考察口岸边贸活力与中越文化交融实况,深度了解护龙村“边关党旗红”爱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实践,试图构建地名文化传播载体,撰写研究报告为地方文旅规划与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活动首日,团队主要聚焦于地名文化分析、边贸与中越文化交流等内容进行实地调研。边检人员向团队介绍,“龙邦”来源于壮语谐音,既与口岸所处的山势如“巨龙盘踞”的地理特征相关,也蕴含着先辈对边境安宁、商贸兴旺的美好祈愿。从古代的边陲驿站到如今的国家一类口岸,地名的传承背后,是龙邦作为中越边境重要节点的历史变迁。

“龙邦口岸平时除了货物往来,中越两国人民持护照或边民证可以限时往来,或是洽谈生意,或是旅游,或是探亲。”龙邦口岸的边检人员提到,作为中越边境的重要通道,龙邦口岸自设立以来,历经多次的升级扩容,从最初的小额边民互市,逐步发展为集货物通关、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口岸,见证了中越两国经贸合作从零星到密集的跨越,更成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图为团队成员在口岸街上查看进出口农产品——榴莲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护龙村调研学习当地红色历史——“边关党旗红”。走进护龙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挂满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兴边富民示范村”“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牌匾格外醒目。村支书向团队介绍,多年来,护龙村以党建为引领,将“党旗耀边关,心向党中央”的信念融入边境治理与乡村发展,通过党员带头守边护边,筑牢边境安全防线;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促进中越边民文化交融;借助“兴边富民”政策,发展特色种植与边贸配套产业,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看着先辈们的发展故事,青年学子深受触动,感叹党的伟大。

图为团队成员在党群服务中心参观护龙村所获荣誉

在听了边关党旗红的历史与边境爱国文化后,团队成员进一步走近中越边贸风情街。午后的中越边贸风情街热闹非凡,浓郁的中越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街边店铺招牌上,中文与越南语交相辉映;货架上的越南咖啡、腰果与中国的小家电、纺织品相映成趣。团队漫步其间,感受着“一步跨两国”的独特风情。

图为团队成员在在中越特产店调研

“现在每天都有不少中越客商来进货,生意比三年前好太多了!”在一家名商铺内,老板指着忙碌打包的快递告诉团队,店里的越南特产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而中国的日用品则通过边贸渠道进入越南市场,“边贸活了,我们的日子就火了。”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边贸对民生的直接滋养,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边贸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图为团队在中越边贸风情街采访店铺老板

紧接着,团队就龙邦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据口岸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口岸主要进出口货物包括农产品腰果、咖啡等,轻工产品拖鞋、菜刀等,以及一些矿产品。依托便捷的通关服务和区位优势,2024年龙邦口岸进出口货物量同比增长超20%,不仅带动了靖西本地物流、加工产业的发展,更成为中越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为两国区域经济合作注入持续动力。

15日,团队工作重心转向素材拍摄。护龙村屋顶上猎猎飘扬的国旗与热闹的边贸集市交相辉映,定格成“党旗红”下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每一个地名都不是冰冷的符号,”负责视频主创的魏同学在整理素材时说道,“‘龙邦’二字,封存着隘卡的戍边往事,更承载着今日国门内外的开放与繁荣。我希望我们的镜头,能够让这个地名‘活’起来。”

两天的调研行程结束,回望龙邦口岸,团队成员对地名承载的厚重意义有了更深的领悟。从壮语“Rungh Bang”到汉字“龙邦”,从清代的“陇邦隘”到今日现代化的国门,这片土地的名字,始终是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与国家主权意识的深度凝结。护龙村的“国旗红”、边贸街的“语言汇”、口岸的“物流通”,共同汇聚成独特而鲜活的边境文化景观,“龙邦”二字,见证了从封闭山弄到开放国门的沧桑巨变。

图为团队成员位于龙邦口岸前合影留念

(撰稿:崔艺丹 黄秋域 刘慧婷 黄俪媛 黎佳颖 张嘉璇 魏宪骏 图片:黄秋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