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西安工业大学“语润兴乡”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西安市临潼区铁炉村,以青春之力架设语言桥梁,用七日时光书写了一段推普助振兴的生动篇章。
精准把脉:数据背后的语言鸿沟
7月6日,初抵铁炉村的队员们被整洁的硬化道路、生动的文明墙绘所震撼。村委会主任介绍:“全村300余户,靠着猕猴桃种植和乡村旅游,去年集体收入增长25%。”但在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语言障碍成为隐痛。次日展开的专项调研揭开现实:36份有效问卷显示,60岁以上老人中80%几乎无法使用普通话,72岁的张大爷诉说独自就医的窘迫:“医生的话听不懂,自己的病说不清,只能等孩子请假陪”;10岁以下儿童中20%表达不流畅;果农王建军更因方言沟通失误,曾将“五元一斤”误报为“十元”,痛失大单。数据精准勾勒出“老年难开口,儿童欠流畅”的断层。
队长邓毅勤迅速组织成员召开小结会。基于调研结果,她指出:“在铁炉村大力推广普通话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这不仅关系到村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如就医、办事),更是打通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团队部署后续工作:要求成员们依据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着手设计差异化的推普方案——重点规划面向老年人的基础生活用语,以及针对儿童群体的趣味性、互动性强的语言能力提升,并明确了各项任务负责人与时间节点。大家一致表示,要让推普工作更精准地对接村民需求,为助力铁炉村振兴贡献切实的语言服务。
产业赋能:金果子的语言密码
7月8日,猕猴桃园里藤蔓交错。基地负责人陈国栋摩挲着果实回忆:“十年前只有5户敢种,如今200亩果园带动80多户,去年电商卖了300万!”当队员体验疏果时,申博奥发现每根枝条只能保留3-4颗最优果,“指尖稍抖就会剪错”。一小时后他手臂颤抖:“果农日复一日如此,每一颗甜果都是汗水勋章!”在新落成的智能冷库前,陈国栋坦言瓶颈:“直播带货的小伙子常把‘猕猴桃’说成‘迷猴桃’,外地客商听懵了。”队员们敏锐捕捉痛点,当即提议开设“电商普通话特训营”,将产品知识转化为标准话术,让“铁炉金果”声透屏幕。
铁炉村今年新建的大型冷库,用于存放村内的猕猴桃,随即陈大哥还带实践团参观了基地的冷库和包装车间,介绍了猕猴桃的储存和销售流程。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只有保证品质、做好品牌,才能站稳脚跟。这几年,村里组织果农参加培训,学习种植技术和电商知识,不少年轻人还开起了直播带货,效果都不错。实践团成员也纷纷提出了更多的方法和建议出售猕猴桃,希望能够提供出更好的销量,实践团成员们也表示,这次参观让他们对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
精神溯源:三公里水渠浇灌的信仰
同日下午,村委会会议室阳光倾泻。63年党龄的老支书刘振邦声如洪钟:“当年为引水,党员带头用扁担挑、用铁锹挖!三年血泡摞血泡,硬是凿通三公里渠!”他摊开布满深痕的手掌,“听渠水进田的哗啦声,啥疼都忘了!”78岁的老党员李桂兰接过话茬:“推广猕猴桃时,我第一个砍了麦子改种果苗——党员不敢冒险,群众哪敢跟进?”当青年问及信仰,老人们异口同声:“党员心里得揣着大伙儿!集体好了,个人才有甜头!”
实践队员高俊杰深受触动,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感悟:“那渠水奔流的声音,是老党员用一生践行的入党誓词。他们用肩膀扛起了一个村庄的昨天,更用行动告诉我们:信仰不是口号,是泥里滚、汗里泡的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这‘渠水精神’为镜,在平凡的土壤里扎根,用知识和行动浇灌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振兴之渠’!”
这场特殊的座谈会,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灌溉与青春的誓师。语润兴乡实践队触摸到了铁炉村发展脉搏下最滚烫的红色基因。他们深知,“推普”不仅是传递语言,更是要当好新时代的“精神译员”——将这“水渠”里流淌的信仰力量、奋斗故事,用青春的语汇,传递给更广阔的乡村大地,让初心与使命在时代浪潮中永续奔流。
创新推普:声入万千家的智慧实践
带着调研与感动,推普行动如清泉流淌:
便民角破冰:村委会“普通话角”词典翻卷了边。村民李福全在队员指导下三次练习“医保报销”,终于独立办妥手续。他攥着单据感慨:“原来不敢进街道办,现在能挺直腰杆说话了!”留言本上密布签名:“盼常来”“卖果子用得上”。
家庭共学传薪:在王秀兰家,10岁孙女小雅举着识字卡当起“小先生”:“奶奶,‘合作社’的‘合’要咧嘴笑!”老人反复跟读,祖孙笑声漫过院落。团队据此开发《祖孙推普30句》,方言对照栏让学习零门槛。
童声课堂跃动:铁炉小学操场变身语言乐园。“词语接龙”赛中,8岁的强子从躲闪到抢答“猕猴桃—桃子—子女”;动画课堂里,孩子们争相用普通话描述剧情,教师罗元培逐字雕琢儿化音。校长惊喜发现:“孩子回家都成推普监督员了!”
乡野舞台绽放:古槐树下,72岁的刘英完整演示“从挂号到取药”就医流程,围观村民掌声雷动;果农陈斌用标准普通话直播带货:“铁炉猕猴桃,甜过初吻!”笑声中,50余村民自发加入朗诵队。
情系热土:青春烙印与未来之约
7月12日离别时,队员们与乡亲们一一紧握双手,微红的眼眶诉说着无言的情深。“铁炉村,我们定会常回来!这份情,不断线;这份力,持续添。”——这是队员们郑重的承诺。回望此行点滴——推普课堂的琅琅书声、田间走访的泥土芬芳、老党员讲述的峥嵘岁月、离别时分的万千叮咛——都已深深镌刻进青春血脉,化作照亮前路的温暖星火,激励着学子们为广袤乡野更加美好的明天接续奋斗。
七日耕耘,青春以语言为犁,深耕于乡村振兴的热土。当老党员掌心的渠水年轮与少年清亮的诵读声交响,当电商直播间标准化的“欢迎下单”替代了羞涩的方言吆喝,西安工大学子用行动证明: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打开产业之锁、浇灌文明之根的密钥。这条用青春挖凿的“语言之渠”,正载着铁炉村的希望,奔向更广阔的振兴江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