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杨巧丽、盛兰庭、刘雅欣)仲夏清晨,蝉鸣未燥,小董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已回荡起朗朗童声。7月7日上午,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情牵留守,法润心田”社会实践团携一卷法治清风抵达武陟县小董乡中心小学。实践团肩负双重使命:既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条文化作涓涓细流,润泽每一位孩童稚嫩的心田;也要以青年之眼、青年之思,记录乡村教育的坚韧与温度,向社会递上一份关于“留守”与“守护”的深度报告。
▲图为实践团与小董乡老师合照
课前会诊:把脉留守教育的痛点
实践团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学校情况,与张天运副校长围绕“留守儿童的情感缺位、心理韧性培养、校园欺凌防范”等议题展开长达两小时的“头脑风暴”。张天运坦言:“我们缺的不是制度文本,而是能让制度活起来的‘人’。”在张天运的支持与协助下,实践团成员化身“法治小老师”,为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生动的未成年人保护互动教学。
▲图为普法互动教学课堂
课堂重构:把条文炼成故事,把故事演成人生
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普法宣传活动正式启动。课堂上,法条不再是冰冷铅字,而被赋予鲜活灵魂。实践团以童声可懂的珠玑之语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孩子们深刻领会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意义。
▲图为实践团与孩子们合唱
为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实践团的巧思像夏日的星光般闪烁:沉浸式剧本杀中,成员们化身不同角色,演绎真实案件场景,孩子们在代入中触摸到法律的公正与威严;答题竞赛环节,欢声笑语里藏着知识的碰撞,法条要点就在轻松互动中深深印入脑海;更令人心头一亮的是,传统快板在此焕发新彩——成员们把法律知识凝练成朗朗上口的唱词,清脆的板声里,法治文化如清风拂面,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便受了滋养。现场的孩子们个个眼含光亮,小手举得高高的,那份纯粹的热情,恰似盛夏里最蓬勃的向日葵,让人看见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普法快板表演
幕后故事:一位校长的“逆行人生”
活动间隙,实践团成员采访了孙玉明校长,想了解他为何要接手这所学校以及这些年来对学校所付出的一切。孙校长鬓染霜华,语调却铿锵:那时的校园破旧、师资匮乏,可教体局一声号召,他便凭着“师者,育人;党员,报国”的初心,毅然决然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是孙玉明校长关注的重中之重。他回忆道:上任之初,即携手乡镇府与村两委,以“每周碰头会”为支点,撬动资源杠杆,教学楼拔地而起,功能室鳞次栉比;他首推“青年教师住校陪伴制”,让师者与孩子同灶而食、同榻而眠,以家人之暖驱散留守之寂;他更八方奔走,引来公益甘霖,一场场爱心捐赠如暖流汇海,为贫寒学子送去物资,更为孤寂童年注入人间烟火。言及此,孙校长声音微颤:“我遗憾仍有那么多孩子被迫留守,但我会穷尽一生守护他们的笑容,也盼更多光,照进这条乡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校长
余音:让法律成为最长情的告白
此次普法活动不仅让法律从象牙塔走进阡陌间,更让社会大爱在童眸深处泛起涟漪。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大爱为墨,以法治力量为少年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成员们亦笃信,在孙玉明校长擘画的蓝图里,这所乡村小学终将蝶变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乐园、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而今日播撒的法治星火,亦将在来日汇聚成守护家国的璀璨星河。
▲图为实践团在小董乡小学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雅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