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的清晨,建始县景阳镇革塘坝社区“爱心托管班”教学点里早已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特色课程。此次课程由志愿队队员余颖老师主讲,她巧妙地将讲解与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相结合,引领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同探索自然世界的奇妙与奥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美丽的景阳镇坐落在清江之畔,这里独特而富饶的峡谷气候,孕育了许多神奇的生物呢!”课程的开端,余颖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引人入胜的清江流域宣传视频,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切入点,拉近了孩子们与课程的距离。当屏幕上出现他们熟悉的动植物时,孩子们立刻被点燃了好奇心,低声讨论的热潮此起彼伏:“这个我见过!就在奶奶家后山!”“老师,那株植物是什么品种呀?”一声声稚嫩的提问,瞬间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为了让抽象的“生物多样性”概念变得直观可感,余颖老师精心挑选了景阳镇的特色动植物,组织了一场“快速辨认挑战赛”。“看,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它有着白色的头冠和优雅的长尾!”“还有这个,生长在清江流域岩壁上的中华蚊母,可是我们景阳镇的特色植物哦!”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盯着PPT上的图片,积极参与辨认,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在一次次互动和老师的讲解中,变得触手可及,也更加深入人心。
“现在,请大家拿出画笔,画出自己最熟悉的动植物,并为它讲一个小故事吧!”进入了充满创意的绘画环节,孩子们立即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他们趴在桌上,一丝不苟地描绘着心中的“绿色伙伴”。有的学生为画中的“清江鱼”仔细涂抹上银色的鳞片,并分享道:“爸爸经常去钓鱼,这种鱼的味道很鲜美。”另一位同学则描绘了一棵枝繁叶茂的黄葛树,她动情地说道:“奶奶家院子里的黄葛树已经种了四十多年了,长得又高又壮,夏天我们都在树下乘凉、玩游戏。”在随后的分享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举着自己的画作,用真挚的语言讲述着他们与家乡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那份对家乡的深深热爱,在他们的讲述中流淌。
课程的尾声,余颖老师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系统地检验了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大家想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身边的动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呢?”孩子们踊跃举手,积极回答:“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三废’污染河流!”余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并进一步引导道:“其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爱护每一棵小草、每一片树叶,节约每一滴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然的守护者。”
课程结束后,记者采访到团队负责人王刚,他表示:“余老师用如此多样且富有吸引力的课堂互动,将生物多样性的知识传递给了孩子们,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让他们学到了宝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自然、守护家园的绿色种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