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福建农林大学赴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三下乡”实践队走进全国劳动模范苏天恭劳模工作室,近距离感受这位“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奋斗历程。实践队员通过深度调研发现,仙岭村从三十多年前人均耕地不足、交通闭塞到如今处处可见崭新村容村貌的变化背后,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苏天恭。在苏天恭朴实的劳模工作室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正徐徐展开。
将时光拉回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的仙岭村,人均可耕种土地稀缺,仅700余亩水田地,且无其他资源,交通的闭塞更让村子发展举步维艰。村民们在大山的禁锢下,过着穷苦不堪的日子,“田不够,路不平,粮食亩产只有二百零”,苏天恭的这句概括,道尽往昔心酸。
图一 为村干部讲解创业经历 通讯员 张学漫/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值青春年华的苏天恭不认命,带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冲劲,为仙岭村寻找出路。他与时任福建省副省长的苏昌培同志一起四处考察、问询专家。经过学习探讨,最终决定以种植枇杷树为突破口。一条脱贫致富之路逐渐清晰。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探索出“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并引入科研力量,使得曾经的荒山坡开始结出“致富果”。苏天恭深知“会种还要会销售”,为帮村民拓宽枇杷和桂花销售渠道,他积极宣传推广,成功为仙岭村打通一条经济路线通枇杷的销售渠道,并于2009年推动枇杷市场走出国门。
图二 为村干部介绍枇杷销售市场 通讯员 张学漫/摄
乡村发展需多元支撑。仙岭村在脱贫路上迈出坚实一步后,苏天恭并未止步,他深组织村干部到外地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投入乡村容貌整治。如今,仙岭村“闻桂花、尝枇杷,游九九科技文化园和沈家大院,学白鹤拳,吃农家菜”,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亮丽风景。仙岭村朝着“村貌整洁、邻里和谐、精神富足”不断迈进。
图三 为仙岭村文旅发展简介 通讯员 张学漫/摄
不忘初心,扎根乡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都是苏天恭收获诸多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但在他心中,村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奖章。“我是共产党员,为老百姓服务是天职,只求对得起鲜艳的党旗,对得起老百姓的承诺。”他质朴的话语,彰显扎根泥土、默默奉献的初心。
图四 为苏天恭荣誉总结 通讯员 张学漫/摄
探访苏天恭劳模工作室,实践队员们看到的不仅是仙岭村从贫苦到富美的蜕变,更是一位基层奋斗者带领乡亲“战贫困、谋发展、促振兴”的生动实践。三十年坚守,他用汗水、智慧与奉献,让“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初心照进现实。此次走访不仅让队员们对“三农”工作有了深刻认知,也更坚定了大家未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念。
图五 为实践队成员与苏天恭先生合影 通讯员 李茹蕾/提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学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