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歌舞的鼓点撞上手打牛肉丸的铿锵声,广东科技学院赴潮州市“牛舞英韵”突击队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在潮州推开了非遗传承之门。我们来到了潮州非遗工作站的实践基地——围庐食品,通过对话潮州牛肉丸非遗传承人陈师傅,实地见证千年文化在当代食品企业中的创新表达与活力传承,探索潮州“牛肉丸+英歌舞”的发展之路。
匠心问答·丸中藏道
记者:如何挑选制丸的牛肉?
陈师傅:这边挑选的都是当天新鲜的牛肉,一般选择黄牛的后腿肉。
记者:如何看待机械化生产牛肉丸?
陈师傅:用机械代替人工制作,一方面能减少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这边的机械生产工作环境也是非常干净卫生的。
正是如此,潮州非遗传承人坚守的,是每颗丸子入口瞬间的“鲜、弹、爽”三重极致。
牛舞共融·非遗新生
在围庐牛肉火锅店的主题大厅,红脸英雄的油彩映照着捶丸木槌,舞者腾跃的绸带化作牛肉火锅中蒸腾的热气。“英歌舞的豪迈配牛肉丸的劲道,是潮州魂的双生花!”陈师傅指着主题大厅壁画说道。当舞者脸谱跃上礼盒包装,食客在弹牙的瞬间抬头即见英歌雄姿,抖音订单里潮州非遗正破圈——传统与现代在此咬合,这是年轻视角下的文化共生。
匠心体验·非遗传承
在围庐牛肉火锅店的明档厨房,非遗技艺鲜活上演:每日凌晨直采的黄牛经36道工序分割,游客可亲手体验捶打牛肉丸的匠心时刻。透过玻璃长廊,生产线化为了流动的潮味博物馆。在机械臂与木缒共舞的韵律中,陈师傅看向桌前的游客们,笑言:“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丸子,还有木槌声里的潮汕魂!”
木槌与鼓槌的碰撞声里,我们听见传承的回响。“牛舞英韵”突击队以青年视角记录这场“非遗焕新”——当沙茶酱遇见英歌油彩,当广科学子遇见非遗匠人,“百千万工程”正为潮州续写着最滚烫的诗篇。
撰稿|林昭彤
图片|“牛舞英韵”突击队
一审|朱惠琳 陈辉阳
二审|杨林凯 陈青梅 谢雅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昭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