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黄舒蕾)2025年7月15日,广州新华学院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走进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以青春之力践行非遗传承使命,在研习技艺中探寻非遗与时代融合的路径。
苦心淬技艺 妙手制皮影
“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随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四级演员兼制作林凯芳师傅潜心学习皮影的制作技艺,感受皮影制作背后的千年匠心。
(图为皮影照片)
林凯芳师傅首先向突击队的队员们展示了处理好的兽皮原料,随后细细讲解选材的门道。“绘制皮影图案是门学问。”林凯芳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工坊中新鲜出炉的图纸,纸面上的线条和纹样都饱含皮影师傅的设计和巧思。皮影角色的眉眼、服饰、夸张手法和细节都要贴合人物性格,更要在关节处预留活动接口,方便后续组装。雕刻完成后还需给皮影上色,色彩的选择往往根据角色性格确定,还需与团队沟通,依剧情搭配色彩。
(图为剧团人员在制作皮影)
学习的过程中,队员们时有疑问,林师傅都手把手纠正,一点点引导队员们掌握制作皮影的要领。从最初的勾勒线稿,到根据角色性格与剧情需要精心上色,再到手持刻刀小心翼翼地裁剪,最终让一张普通的皮子蜕变为灵动鲜活的皮影成品。这一步步繁琐而精细的工序,不仅展现了皮影制作工艺的精妙绝伦,更凝聚着匠人们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坚守,让人深深感受到非遗文化穿越时光的生命力。
(图为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的队员在向林凯芳学习制作皮影)
研光影变换 绎千年匠心
完成皮影制作技艺的学习后,突击队前往演播厅观摩非遗传承人蔡锦镇先生和剧团的幕后排练。蔡锦镇先生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陆丰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称号。
锣鼓喧嚣里,好戏开场,乐声飞扬,一方小小的白幕泛起了光。蔡锦镇先生和其他皮影师傅们站在幕布后,手中捏着三两竹棍,分别连接影人的身子和胳膊。随着旁边锣鼓声响起,皮影的胳膊就扬了起来,像是在打招呼;再轻轻一抖,皮影的头也跟着点了点,动作活灵活现;演到走路时,只消左右手配合着,一根竹棍往前送,另一根稍往后带,幕布上的影子就一步一步往前走。师傅们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幕布上的影子,手里的劲儿也跟着影子的动作不断的变。
(图为剧团在表演皮影戏)
排练过后,突击队向蔡锦镇先生和皮影师傅们研习皮影表演的技艺,队员们先是进行“定影”训练:双手持平竹棍,让皮影稳稳立在幕布中央,身子不能歪,胳膊不能晃。师傅说:“就像扎马步,根基稳了,后面的招式才撑得起来。”
签子功,是学皮影是绕不开的硬功夫。两三根竹签,看着寻常,却得练到与手相契、与心相通才行。先求稳,捏签的手需得像生了根;再求活,手腕转得巧,签子带得灵;更得求神,签子的轻重需随戏里情绪变化。唯有这般功夫到家,幕上影子才能活起来,把故事演得真切动人。
队员们一遍遍练习,竹棍从发颤到平稳,影子从歪斜到灵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非遗的每一式、每一技都透着深厚底蕴。
(图为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的队员在学习皮影戏)
传统谱新篇 处处焕新彩
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怀揣着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的初心来到这里,探寻“红史+非遗”融合发展的可行之道,而当地的皮影戏剧团也在这条路上深耕细作,剧团的探索与实践,恰好展示出最生动的答案。
古影承文脉,新声入戏魂。在这里,队员们观看了剧团的创新剧目,以“哪吒”“敖丙”等广受欢迎的动画形象为载体,巧妙融入“百千万工程”的时代内涵,生动再现陆丰市的发展历程与今日风貌,让皮影戏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绽放出别样光彩。剧团的实践案例不仅有力地印证了突击队最初的构想与远景有足够的依据和广阔的实践空间,更让突击队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有明晰前行的方向。
(图为剧目照片)
此行让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愿景:把所学所感带回学校、带到社会,积极宣传推广陆丰皮影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双轮驱动构建独特育人模式——让非遗传承与红色育人在童真的世界里生根发芽,文化的种子在代代相传中长成参天大树。
(图为影韵红乡育魂突击队和剧团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舒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