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乡村行,携手共绘振兴景 —— 四川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彝影传新,融创兴乡”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07-22 21: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骄阳似火,四川传媒学院 “彝影传新,融创兴乡” 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怀揣着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与传媒人的专业初心,如同一支肩负着使命与担当的实践先锋队,于7月3日踏上了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的征程。他们不仅仅是在行动,更是在谱写一曲关于影像、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振兴协奏曲,他们开展了一场用影像赋能产业、用实践续写乡音的振兴之旅,在这场 “扎根乡土的实践课” 中,每一颗年轻的心都将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强劲引擎,将传媒的力量注入这片红色沃土中。

团队合照

一、初抵:围坐畅谈,筑牢纽带

抵达雷波县的第一刻,实践团的队员们便与当地村民围坐畅谈,村民们热情分享着这片沃土上的产业特色与乡土故事,队员们专注倾听,细致探寻当地的传播需求与发展潜力。这为后续的调研与创作筑牢了情感纽带。

走访调研

二、深耕:调研产业,破解难题

7月4日上午,实践团的队员们来到了青杠村。他们首先通过问卷调研,收集脐橙产业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相关信息,为后续制定精准的赋能方案积累第一手资料;随后穿行在村里的果园与村舍之间,与果农们亲切攀谈,详细了解当地脐橙等特色作物的生长周期、种植技巧及销售情况,倾听他们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与期盼。

下午,队员们又前往石板滩村,走进养蜂场察看蜂箱排布与蜂蜜酝酿环境,与蜂农围坐交流,认真了解当地悬崖蜜因高海拔气候和野生蜜源形成的独特风味与营养优势等品质特性,更围绕当前蜂蜜在包装标准化、地域品牌推广以及电商平台入驻等销路拓展环节遇到的实际难题展开深入探讨。

三、联动:分组协作,赋能 “一村一品”

7月5日,实践团分三组开展活动:一组走进青杠村田间,了解李子和花椒生长管护情况,用镜头记录疏果、修剪等农事细节,补充宣传素材;二组深入村落开展细致调研,与从业者面对面交流,精准掌握每户产业现状与个人诉求;三组聚焦当地风貌与人文故事,在文化活动中心及周边拍摄宣传片素材。三组各司其职又相互联动,从产业实操、精准调研到素材储备,全方位推进 “一村一品” 赋能工作。

图片3 实地考察

四、聚焦:勘察马湖,明确方向

7月6日,实践团延续分组行动模式,将重心投向雷波县马湖区域。上午,队员们率先前往马湖周边进行实地踩点,沿着湖岸细致勘察莼菜种植区的生态环境,同时用镜头捕捉湖面波光、远山倒影等极具辨识度的自然风光,为后续特色产业拍摄规划最佳取景角度。

下午,团队与马湖镇党委书记及当地村干部召开座谈会,围绕马湖 “双珍”(莼菜、茶叶)产业发展展开深入交流。书记结合马湖的地理优势与产业现状,详细介绍了莼菜的种植历史、采收标准及当前面临的 “保鲜技术待提升、品牌认知度不足” 等发展瓶颈,还分享了依托马湖旅游资源推动 “产业 + 文旅” 融合的初步构想。队员们认真记录座谈要点,将书记的讲解与上午踩点所得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了 “生态底色 + 产业故事” 的拍摄方向,为精准创作马湖特色产业宣传内容奠定基础。

拍摄现场

拍摄现场

五、赋能:记录莼菜,直播助茶

7月7日,实践团前往雷波县马湖,聚焦当地特色莼菜产业,深入湖区及周边种植基地,用镜头记录莼菜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与加工初环节,捕捉这一水生作物的独特风貌。

下午,队员们转赴茶园与茶厂,察看茶树生长态势,了解茶叶的采摘标准、制作工艺及品牌发展情况,并结合前期积累的传播经验,初步尝试通过直播的方式介绍当地茶叶特色,助力拓宽销售渠道。

六、追寻:探访红迹,传承精神

7月8日,在张子扬副镇长带领下,驱车驶过 “天路” 108 弯,感受修路艰辛;走进上田坝剿匪平叛战斗纪念馆、母猪坪战斗遗址,从史料与实物中体悟 “攻坚克难” 精神;驻足基层干部旧办公址,从泛黄笔记与褪色规划图中感受实干情怀。队员们用镜头记录红色场景,延续红色故事,为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播积累素材。

七、落幕:播撒种子,延续力量

夕阳余晖中,四川传媒学院 “彝影传新,融创兴乡” 三下乡活动落幕。这场关于传媒赋能乡村振兴的故事如种子扎根人心。这次活动中,队员们以镜头为笔、以乡土为卷,用影像赋能产业、用实践续写乡音,深入各村镇开展田野调查,为特色产品打造赋能方案,将红色故事融入影像创作,形成了一场扎根大地的传媒实践课。这不仅为乡村拓宽了农产品传播渠道,更让红色基因在传媒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激励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