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陈紫涵 罗怡婷)这个夏天,青砖小径引人深入时光腹地。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三下乡“窑”遥领先实践团,怀揣对千年窑魂的敬畏,踏入了望城一间浸润着泥香与茶韵的作坊——这里,是长沙铜官窑第18代传人、非遗大师彭望球老师,以窑火为笔、书写当代传奇的地方。
彭望球老师目光如炬,手中是传承千年的温度 | 向颂月 摄
他不是活在古籍里的符号,而是让古窑“活”在当下的匠魂! 彭老师深耕铜官窑技艺数十载,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将湖南黑茶的醇厚灵魂,深深揉进陶土的肌理。他翻阅典籍,追寻唐代长沙窑远销四海的荣光;他俯身窑口,只为让古老的窑火,煅烧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光芒。
【一】窑火不灭的秘密:源于生活,归于烟火
“文化能传下来,靠的不是供在高台上!” 彭老师的声音沉稳有力,摩挲着手中的陶坯,眼神仿佛穿透时光。“老祖宗造水缸、泡菜坛,是因为生活需要。今天窑口变了,但根没变——紧贴时代的脉搏,回应人的需求,窑火才能生生不息!”
作坊一角,沉淀着时光与匠心 | 周佳欣 摄
从三十年前家家必备的粗陶器皿,到如今融入现代审美的精致茶器、艺术珍品… 铜官窑的蜕变,正是彭老师口中“活着”的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二】向盛唐借一束光,照亮今日的创新路
创作的灵感从何而来?彭老师笑着指向案头厚重的史籍。“回望大唐,那里藏着智慧的密码。” 他潜心研究唐代长沙窑的产品脉络,不是为了复制,而是为了理解那个时代蓬勃的“需求”——“每个时代的需求都在变,关键要抓住变革的契机,让传统技艺开出属于‘今天’的花。”
指尖划过书页,历史的光照亮前路 | 周佳欣 摄
那专注研读的身影,仿佛一座桥,连接着千年前的窑烟与此刻创新的火花。
【三】泥土会说话:让世界听见铜官窑的心跳
聊起外国友人造访窑厂的情景,彭老师眼中闪着光。“他们总忍不住想触摸陶土的质感,一遍遍追问器物背后的故事…” 这份跨越语言的好奇与热爱,让他无比确信:陶瓷,是无需翻译的世界语!
讲述间,是文化自信的光芒 | 周佳欣 摄
“盛唐时,我们的瓷器就沿着海上丝路,把东方智慧传遍世界。今天,我做的融合黑茶的器物,也带着湖湘的‘味道’走出去。” 他语气坚定,“这不只是展示技艺,更是想告诉世界:看,这就是湖南人的生活!看,黑茶与陶土,如何在烈火中交融出独一无二的东方韵味!”
夕阳熔金,为古老的窑厂披上神圣的暖衣。 告别彭老师,他眼中那份对本土文化近乎执拗的守护与滚烫的使命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实践团成员的心头。
夕阳下的窑厂,沉默诉说着千年传奇 | 周佳欣 摄
这一刻,大家懂了:铜官窑的复兴,绝非简单“回到过去”。它是彭望球老师们,用毕生热忱守护的窑火,在回应当下、对话世界中,淬炼出的新生!那跳动的火焰里,有历史的厚重,更有未来的期许。
而这传承的炬火,正热切地,等待着年轻的手去紧握、去传递!
实践团采访彭老师 | 周佳欣 向颂月 摄
团队: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窑遥领先”实践团
撰文:陈紫涵
编审:王敬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怡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