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7月22日报讯(通讯员 王雪 韩楠楠) 近日,为深入了解、保护、传承和发扬铜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宽学生视野,机电工程学院的王楠、邓艾昆两位老师带领“探寻千年铜川文化·助力非遗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铜川花月荟,开启了一场实地走访考察之旅。
耀州当地流传着“天下美食都尝遍,首推耀州窝窝面”的俗语。带着对这道非遗美食的崇敬,传承团来到花月荟恒盛饭庄,向周师傅请教窝窝面的传承故事与制作技艺。周师傅介绍,窝窝面发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的耀州城,不仅是耀州近代饮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更凝聚着耀州人融合各色小吃特色的智慧,寄托着对和美幸福生活的期盼。
窝窝面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难度不小。在周师傅带领下,传承团带队老师及成员依次体验了窝窝面的制作过程。制作窝窝面,第一步是用鸡蛋清和面做的面丁进行“窝窝”的制作,用筷子头戳窝窝,不仅考验眼力,还考验手力,要借助巧劲在面丁中间戳出一个窝窝。手劲大,面丁窝窝底部会破损;手劲小,面丁边缘会过厚,煮出来口感会大打折扣。为便于团队人员理解,周师傅亲自示范做戳窝窝的动作。
一次次的纯手工操作,一个个小窝窝弹跳相偎,既考验艺术(此处或许想说“厨艺” ,存在表述小瑕疵)功底,更磨练心性。在师傅们的悉心指导下,带队老师与队员们亲手尝试,一个个形态饱满的窝窝面在手中渐次成型,体验着非遗技艺中蕴含的匠心。
随后,大家用亲手制作的窝窝面完成了最后的烹饪工序:先将窝窝面煮熟后过凉水,确保口感筋道弹牙;再将肉沫、蘑菇、木耳、杏仁、核桃等食材与多种调味品一同放入清澈的鸡汤中,加入窝窝面烩煮片刻,最后用水淀粉勾芡。这一步恰如“点睛之笔”,让各类食材的风味在交融中迸发层次。鲜亮浓稠的汤汁里,五彩食材相映成趣,舀一勺入口,醇厚鲜香层层递进,余味悠长。出锅后,烩煮好的窝窝面被盛入精致的瓷碗,撒上香菜丝、蛋饼丝、芝麻粒,滴几滴香油,蒸腾的热气中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此次铜川花月荟窝窝面实践之旅,成为传承团成员心中一段难忘的宝贵经历。通过亲手实践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交流,青年学子不仅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传承的理解,更真切体会到窝窝面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匠人精神。这趟旅程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径——让高校力量深度参与非遗传承,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明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