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蒋佳祁月 李梓硕)2025年7月4日,南宁理工学院“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团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及宾阳县等多个地区,开展了一次独具特色的实地考察。该活动以‘壮锦文化的保存与普通话普及的融合’为主题,致力于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障碍问题,探索一种将文化继承与语言推广相结合的有效模式。这次调研旨在为未来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传承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广泛传播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参考。
壮锦,作为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始终与语言密不可分。然而,在实地考察期间,研究小组注意到,当前壮锦工艺的继承正面临两大难题:首先,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图案背后的文化含义及编织技巧的理解正在逐渐减弱;其次,一些技艺传授者倾向于使用地方方言来教授相关知识,这无疑增加了跨区域传播的难度。基于这些观察,小组成员深刻认识到,壮锦的纹样中蕴含着丰富的壮族历史信息,而语言则是解读这一文化遗产的关键。唯有将普通话确立为技艺传播的标准语言,才能使壮锦艺术突破地理界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识。
语言障碍在壮锦文化传承过程中构成了一个隐秘的挑战。调研团队在宾阳县壮锦博物馆访问期间,遇到了现年72岁的壮锦技艺传承人黄美珍女士。只见她双手灵巧地穿梭于织机之上,一幅镶嵌着“万字纹”的壮锦图案逐渐显现出来。然而,在被问及该图案所承载的意义时,黄女士仅能以混合了地方方言的普通话艰难地作出解释:“这……看起来既像花朵也像是星辰,据老一辈讲述它能够带来好运。”此类情况并不少见。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向考察小组透露:“许多关于壮锦的核心技术,比如‘三纱九线’编织技巧以及‘稻穗纹’背后的文化含义等,都是通过壮语形式代代相传下来的。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能够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的年轻人比例不到三分之一,由于方言与标准汉语之间的沟通困难,导致了不少宝贵的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
在实地考察期间,调研小组注意到壮锦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拓展面临语言障碍。宾阳壮锦文创馆的一位员工展示了一款名为“驮娘江记忆”的披肩,该产品设计灵感取自壮族的民间传说;然而,商品介绍仅提供了壮语名称的音译版本,导致不少顾客因难以领会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而选择放弃购买。“倘若能够以普通话详尽解释每一种图案所蕴含的故事,则可显著增加产品的文化价值。”文创馆的一位管理人员如是说。
图为团队成员欣赏壮锦产品
在为残障群体提供技能教育的过程中,语言障碍显得尤为明显。以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共织计划”为例,在南宁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实地调研显示,由于手语与壮语专业术语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差异,听力受损的学习者相较于普通学员其学习效率降低了40%左右。培训导师指出:“诸如壮锦编织技术中的“绕纬”、“起综”等专门术语,既缺乏统一的手势表达规范,也缺少相应的普通话解释材料,这无疑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难度。”
在调研过程中所识别的问题基础上,“锦遇新世代”团队提出了一种融合语言与艺术的教学理念,旨在开发一种结合“普通话 + 壮锦”的教育模式。该方案不仅保留了壮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还增加了普通话的同步解释,以促进双语学习环境的发展。
此外,实践队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壮锦故事接龙”活动,旨在激励参与者运用标准汉语来表达自己创作背后的灵感。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听障成员通过手语翻译传达了他的心声:“我的作品‘铜鼓纹’象征着壮族人民之间的团结精神,正如我们班级里的20位同学,尽管各自家乡不同,但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并携手完成了这件艺术品。”
为了使教学更加精准有效,实践团队还引入了一种名为“普通话分级教学模块”的方法。该方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设置了差异化的课程内容:初级课程侧重于教授工具名称及基本动作相关的词汇;中级课程则增加了关于纹样含义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的句子表达训练;而高级课程则着重于使用普通话进行技艺展示与文化解析的能力培养。统计结果显示,实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后,学员们技能掌握的速度平均提高了3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残障学习者的进步尤为突出。
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实践小组开创了一种结合“语言 + 设计”的新颖模式,借助文创的力量,使普通话成为文化传播的桥梁。此外,该小组还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举办了“我为壮锦写解说”活动,鼓励学生使用普通话撰写关于传统纹样的故事,其中优秀的作品被印制于文创产品的包装上。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普通话表达技巧,也促进了他们对自己地方文化的认识和欣赏。
图为团队成员为中心小学学生讲解普通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与创新相结合,将普通话推广活动融入壮锦技艺的传承过程之中,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此举不仅赋予了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而且拓宽了文化传播的途径,体现了新时代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
尽管此次调研活动已经画上了句号,“锦遇新世代”非遗实践团队的旅程并未止步。未来,团队计划将“语艺双传”的模式进一步应用于绣球、铜鼓等更多广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普通话不仅将成为连接古老传统与现代生活的重要纽带,还将助力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更加宽广的平台上绽放异彩。正如壮锦那般,语言与技艺相互交织,共同编织出一幅文化传承的美好图景。
图为团队成员在壮锦馆前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梓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