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肖一 邹金伶) 为挖掘国家级非遗宾阳炮龙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宾阳炮龙文化,弘扬宾阳炮龙精神。2025年7月6日,南宁理工学院“龙跃炮龙”实践团蹲守工坊整日,用镜头与笔尖记录这项国家级非遗的活态密码。
现场演示:记录工序之美
宾阳民间炮龙艺术协会的百年工坊里,省级非遗传承人邹玉特在作坊中演示片鳞甲粘贴秘技,坊木架上悬挂的未完工龙首垂须怒目,成员们围站在长满老茧的匠人身旁,记录下每道工序的精要:“龙骨弧度要像弓弦绷紧!”邹师傅将七根主篾交叉扎捆,手腕陡然发力弯曲,这里差一度,舞起来就泄了气势。彩纸糊裱环节,三层土纸被米浆均匀刷上骨架。“红纸衬底是吉庆,金纸覆面显尊贵。”传承人展示因潮湿卷边的失败龙鳞,强调“南街特制桐油”防潮的不可替代性。当他演示“三秒扎龙须”绝活时,细麻绳在彩绸间穿梭如蝶,引得成员们屏息凝神。
▲图为团队成员在听邹玉特老传承人讲述炮龙制作工序。冼雯婷 供图
展厅观赏:感悟历史沧桑
移步协会文化展厅,泛黄影像串联起炮龙百年沧桑:1948年黑白照片上,战火中的炮龙仅用竹枝和旧报纸扎成,龙身贴着"驱邪避灾"的符咒;1983年首届炮龙节彩照里,龙眼首次装上电池灯泡,“那时舞到谁家,谁就拉电闸点亮龙睛!”协会会长指着照片解释:展柜中一片巴掌大的龙鳞引起注意——这是1952年老龙袍仅存的残片,金箔已脱落,但鱼鳞状缝线依然细密。现在的化纤布料轻便,可老一辈就认这种粗棉的厚重感。
▲图为团队成员在协会文化展厅参观。冼雯婷 供图
手举炮龙:续写青春新篇
老传承人摩挲着用了五十年的竹刀叹息:“年轻人嫌三个月扎条龙太慢,宁可买工厂的塑料龙。”调研数据印证了困境:本地学徒中00后占比不足两成“能不能让扎龙过程变有趣?”队长展示手机里刚拍的工序图:“想开发‘炮龙匠人’手游,玩家通关需掌握真实扎龙技巧。”会长眼睛一亮:“去年有网红直播扎龙,当天就招到五个临时学徒!”双方当即约定;先将“七篾定龙头”等口诀制成短视频系列;再在工坊开设“周末体验课”,用半成品降低入门难度;最后联合高校开发可发光的新型竹篾,解决传统龙身夜间效果差的痛点。展厅外,团队成员们举着新扎的小龙在舞龙,竹篾在夕照下流淌金辉,这条穿越烽火的巨龙,正在青春手中续写新篇。
▲图为团队成员在邹玉特老传承人的带领下体验舞龙。冼雯婷 供图
此次南街之行,“龙跃宾阳”实践团不仅目睹了七篾定龙头的精妙工艺,更在竹刺扎手的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百年匠心的温度与重量。未来团队将把采集的32道工序口诀制成动画教程,并开设“青春守龙人”直播专栏,让竹篾间的千年智慧,点燃更多青年守护非遗的火种。
▲图为团队成员与邹师傅在炮龙作坊的合照。冼雯婷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金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