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气正盛,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赴泉州市安溪县乡村振兴实践队,带着对乡村养老问题的深切关注,踏上了泉州市安溪县的土地。他们此行并非简单的志愿服务,而是肩负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以城乡规划的专业视角,深入剖析“空心化”乡村中留守老人的幸福密码,探寻“养老”变“享老”的空间解决方案。
聚焦痛点:数据背后的乡村养老困境
安溪县,作为铁观音之乡,也面临着严峻的人口结构挑战。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15.73%,在祥华乡、蓝田镇等核心茶产区,青壮年外流使得“白发浪潮”尤为汹涌。现实问题触目惊心:收入单一、照料缺失、精神孤寂,“孤独-疾病-更孤独”的恶性循环与薄弱的公共服务交织,共同挤压着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这一背景,成为实践队“暖心筑巢,适老焕新”行动的起点。
知行合一:脚步丈量需求,专业描摹未来
活动在安溪县民政局正式启动。颜志清副局长殷切寄语,期待学子们能提出对民政养老工作切实有用的建议。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校外实践基地企业负责人吴河川则以其丰富阅历和公司规划成果,为学子们连接起课堂理论与乡村实践的第一座桥梁。
▲图为实践队在安溪县民政局举办启动仪式 叶兵捷/摄
队员们深入安溪县明爱养老院及国宇医院养护中心进行参观,对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典例进行实地考察,为后续思考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
在祥华乡黄柏村、崎坑村,队员们顶着烈日,挨家挨户进行养老主题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问卷聚焦的不只是生活状况,更细致探寻老人居住周边500米范围内道路、绿化、休憩设施、社交空间等“建成环境”细节与其幸福感与日常活动的关系。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与当地老人交谈 魏子元/摄
实践展现出超越养老的多元关怀。7月9日下午,队伍兵分两路:一组继续深入崎坑村进行养老环境调研;另一组则与当地社工携手,入户走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将温暖同时传递给乡村的“一老一小”,体现了乡村振兴中人文关怀的广度。
▲图为实践队入户走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 王奕鑫/摄
成果初绽:从“暖心”行动到“焕新”蓝图
详实的问卷与访谈记录,正被系统整理。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鲜活数据,是未来剖析乡村老年人幸福感与环境因子关联、提出科学优化方案不可替代的基石。
基于初步调研观察,特别是在养老院和乡村的实地感受,队员们对乡村公共空间不足、适老化设施缺失、社交场所匮乏等问题有了直观认知,为后续撰写调研报告及优化建议方案积累了核心素材。
▲图为实践队深入乡村开展问卷访谈调研 简欣苑/摄
青春力量:为乡村“享老”注入新动能
此次“三下乡”,是福建农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学子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他们不仅以青春的热情为乡村老人送去慰藉,更尝试运用专业所学,从空间规划的维度破解乡村养老难题。他们调研的足迹、记录的笔触、思考的火花,都将汇聚成助力安溪乃至更多乡村地区实现“养老事业振兴”的智慧力量。当青春的专业智慧与乡村的银发需求相遇,一幅让老年人安心、舒心、暖心的“享老”画卷,正在闽南的青山绿水间缓缓铺陈。
▲图为实践队师生合影 黄润源/摄
撰文 | 叶兵捷
图片 | 黄润源 叶兵捷 简欣苑 王奕鑫 魏子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简欣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