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塑千年风华,粘土再现华夏 ——“绥行有宁”夏令营开展“立体古文物”创意美术课

发布时间:2025-07-21 22: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馨   阅读 9.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童湘 肖惠 周馨 李奥)2025年7月20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守望支教社赴邵阳绥宁基层服务践行团于邵阳市绥宁县双元学校开展了“立体古文物”创意美术课。践行团成员肖惠化身“文物绘制者”,以硬纸壳板和超轻粘土为材料,带领孩子们亲手制作青铜鼎、玉璧、陶瓷罐等古文物的立体模型,让沉睡千年的华夏文明在孩子们的指尖焕发新生。

课堂伊始,践行团成员肖惠通过一段纪录片,将商周青铜鼎的庄重纹饰、汉代玉琮的神秘图腾、唐三彩釉色的流光溢彩娓娓道来。她又以“鼎为何是权力象征”“玉璧如何传递礼制精神”等问题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文物的造型特征透视背后的文化密码。

图为践行团成员肖惠进行课堂导入

实践环节,孩子们先在硬纸壳板上画出喜欢的文物图案,再用超轻粘土塑造文物的形状,用揉、搓、捏、压手法制作凸起的装饰纹样,最后调配水彩颜料,为文物上色。践行团成员肖惠穿梭于课桌间,手把手指导粘土塑形技巧和水彩调色秘诀——锈绿表现铜器沧桑,青白还原玉石莹润,釉彩勾勒陶瓷华美。

图为践行团成员指导学生塑造文物的形状

课程尾声,讲台变成了展示台,庄重威严的青铜、简约大气的汉玉、富丽典雅的唐瓷陈列其上,古老文明与现代童趣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创意的火花。践行团成员肖惠还鼓励孩子们课后继续探索,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创作古文物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堂以古文物为载体的美术课,通过粘土塑形与水彩赋色的跨学科实践,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与动手能力,更让他们在千年纹饰中读懂“何以中国”。当一件件“文物”作品在孩子们手中创造出来,传统文化已在童心的土壤里扎下根脉——它们不再是展厅中带着厚重历史痕迹的器物,而是孩子们手中可触、可感、可创造的崭新的文化图腾。

图为部分学生展示立体古文物作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