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团播撒冯家村教育星火,培育栋梁材耀家乡。

发布时间:2025-07-22 09: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高畅 李显涛 刘语欣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落实“五育并举”理念,激活乡村教育活力,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于近日进驻冯家村,以多元课程为载体开展支教活动。团队聚焦乡村孩子在表达、文化认知、自信建立等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破解乡村教育痛点,让课堂与乡土紧密相连,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教育赋能。


用乡土记忆厚植家国情怀,破解抽象概念理解难题

图1-2 支教成员讲述祖辈热血奋斗的故事

针对乡村孩子对“爱国”等概念具象认知较为匮乏的问题,支教成员从本土历史切入,将先辈守护家园、开拓奋斗的故事融入日常教学。清晨的课堂上,支教成员结合冯家村的发展历程,讲述祖辈“宁肯前进一步死”的守土故事,指着教室门口的水泥路告诉孩子们:“这条路连着的千亩良田,都是祖辈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他们的守护就是爱国最实在的样子。”通过触摸祖辈用过的农具、走访村里的老党员,孩子们逐渐理解:家国情怀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流淌在乡土记忆里的血脉传承。如今,课间讨论中,孩子们会主动说起“要像祖辈一样守好家乡”,爱国情怀在真实体验中自然生长。


以乡土风物为媒,打破表达拘谨的课堂壁垒

图3-4 支教成员带领孩子们锻炼口才

调研发现:乡村孩子普遍存在表达羞涩、不善言辞的问题。为此,支教成员们设计“家乡的宝藏”主题演讲课,用乡土元素搭建表达的桥梁。“说村口老井时,声音要像井水一样慢悠悠带回音;说跑起来的大白鹅,声音得跟着翅膀扑棱起来!”支教成员一边模仿一边讲解,引导孩子们将方言俚语与声音韵律结合。课堂上,支教成员带着孩子们观察老井、追着大白鹅记录动态,再用声音还原场景。原本拘谨的孩子渐渐放开,有人用带着乡音的语调描述玉米须的轻颤,有人模仿溪涧流水的节奏讲述村边小河,方言里的乡土风物便成了表达的素材。

让汉字连接山河,化解文化传承的代际隔阂

图5-6 支教成员带孩子们领略硬笔的魅力

怎样能够让传统文化教学摆脱照本宣科的旧模式,搭建让乡村孩子感受文化与家乡关联的平台?支教成员将书法硬笔的内容与当地的地域特色相结合:以洛川苹果树的形态讲解“竖”的挺拔,用田间麦浪的曲线诠释“撇”的舒展,把家乡地名里的生僻字拆解成一个个故事教孩子们书写。当孩子们在纸上写下“冯家村”三个字时,不仅掌握了笔画结构,更能指着字里的“点”说“这像咱村井口的石头”,指着“横”说“这跟咱家房梁一样平”。书法课不再是枯燥的临摹,成了孩子们用笔墨触摸家乡肌理的过程,传统文化也从课本里的符号,变成了与家乡血脉相连的鲜活存在。


借音符点亮自信,突破乡村孩子的“沉默枷锁”

图7-8 支教成员破解“艺术拘谨”的难题

让美育更好的在乡土间落地实施,打破乡村孩子在艺术表达中的拘谨。支教成员提议用“自然伴奏”破解这一难题,“把山歌装进麦克风这个‘宝葫芦’,风过玉米地的沙沙声就是节拍呀!”支教成员走到孩子身边,先播放田野录音,再握着他们的手打节奏。起初细若游丝的吟唱,在自然声音的陪伴下渐渐响亮,扎羊角辫的女孩从攥紧衣角到放声高歌,窗外斑鸠的振翅声恰好成了天然和音。当音符冲破自卑的坚冰,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正是自信生长的模样。

图9-10 支教成员对孩子们进行课后辅导和安全知识讲述

在5天的支教中,团队不仅收获了孩子们表达能力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强,更在扎根乡土的实践中读懂了“自找苦吃”的意义。从破解课堂难题到搭建乡土与教育的桥梁,支教团用创新实践证明:乡村教育的活力,藏在与土地相连的课堂里;孩子成长的力量,源于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文化的自信。这场教育赋能的实践,既是青春力量注入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更让“立德树人”的种子,在黄土塬的风里扎根、生长,终将成为撑起民族振兴的茂密林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