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地名密码 助力乡村振兴——广西师范大学“言途索靖”团队前往鹅泉景区开展调研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2 12: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慧婷 黄秋域 崔艺丹 张嘉璇 黄俪媛 黎佳颖 魏宪骏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探寻壮语地名在赋能景区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2025年7月13日,广西师范大学“言途索靖”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鹅泉景区开展实地调研。鹅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新靖镇鹅泉村念安屯西,距县城4.5公里,是一口峰林谷地中的上升泉,也是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的源头之一。作为靖西著名的风景名胜与历史悠久的壮语地名载体,它不仅拥有“灵泉晚照”等自然奇观,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上午,团队首站聚焦于鹅泉内的“灵泉晚照”历史景观。调研前,通过查阅方志团队初步了解到,明成化六年(1470年),嘉靖皇帝因此地“山环水绕,灵秀异常”,故亲赐“灵泉晚照”之名。在粼粼波光与晨曦的交织中,团队通过实地参观灵泉晚照石碑,深刻感受到鹅泉历史之长、文化底蕴之重,景区内“灵泉晚照壁”“莲花步道”等景观,也均以地名文化为核心设计,增添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灵泉晚照”石碑

随后,团队成员参观“鹅”字的巨碑,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曾在此养鹅,以鹅姿悟笔意,留下“鹅”字碑,鹅的灵动与泉的静谧在此交融。成员们驻足细观,通过品味书艺瑰宝及其与鹅泉传说的关联,追溯中原文化与岭南壮乡文化在此地的交融脉络。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鹅”字石碑

实地考察的核心环节聚焦于鹅泉泉眼,也即鹅泉著名的自然景观“鲤鱼跃三层浪”所在地。现场,泉水自岩层洞口持续稳定地涌出,水质清澈,可直视水底,成群的鲤鱼在泉水中游弋。通过将现场观测与收集到的民间传说相互参照,团队深入理解了“鹅泉”地名中“泉”字的直接自然地理依据,进一步了解到“鲤鱼跃三层浪”的历史。泉眼作为景区水源命脉与核心景观,其持续涌流的生命力构成了鹅泉景区发展的自然基础。

紧接着,团队对毗邻泉眼的杨媪庙进行了简要探访。据了解,该庙是为纪念传说中护泉有功的杨姓老妇人而建,是当地民众对水源守护者的崇敬及朴素的民间信仰传统,这为鹅泉的文化内涵增添了历史人物纪念的维度。

图为鹅泉泉眼处

调研团队进一步来到鹅泉河上的十五孔桥。这是一座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十五孔古桥,桥身由青石砌成,历经百年风雨仍坚固如初。漫步桥上,但见桥孔倒影连珠,竹筏穿行其间,宛如“水上珍珠链”。资料显示,此桥曾为黔南通往广西的商旅要道,如今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网红打卡点”。古桥不仅是交通遗存,更是边关文化交融的见证。调研过程中,团队同步进行了地名文化视频素材的拍摄采集,试图通过多角度展现鹅泉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图为团队航拍十五孔桥

充分挖掘、科学阐释、创新传播其语言学内涵与文化价值,能够显著提升景区的文化吸引力与品牌辨识度,为乡村旅游注入持久活力。本次鹅泉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遗迹的探访,更是一次对壮语地名当代价值的思考。成员们通过亲身探索,深入了解了“鹅泉”这一壮语地名,团队表示,后续将系统整理此次鹅泉调研的图文、影像及访谈资料,深化对壮语地名文化价值的学术研究,为推动壮语地名文化资源赋能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鹅泉景区合影

(撰稿:刘慧婷 黄秋域 崔艺丹 张嘉璇 黄俪媛 黎佳颖 魏宪骏 图片:黄秋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