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李淋 郑润域 常瑞欣 杨若熙)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拓宽乡村儿童的文化视野,7月22日,湖北大学爱Do志愿服务队在武穴明德小学开展“漆韵扇香・非遗传承”主题实践课,以漆为媒,以扇为体,让千年非遗在指尖流转。志愿者们通过“识漆、绘扇、传艺”三阶教学,为乡村儿童呈现了一场融合匠心与童趣的非遗盛宴,让这项承载着东方美学的传统技艺在校园焕发新生。
识漆之美:解锁千年工艺密码
“同学们看,这把扇面上的光泽,是古人用天然大漆反复髹涂七遍才形成的‘肌肤之美’。”志愿者手持复刻的宋代漆扇标本,结合《髹漆工艺图谱》讲解漆扇的历史渊源。从河姆渡遗址的朱漆木碗到明清宫廷的描金漆扇,志愿者用动画短片展示大漆“历久弥新”的特性:“漆树分泌的汁液就像大自然的‘魔法颜料’,不仅防水防腐,还能和矿物颜料融合出万千色彩。”志愿者顺势发放《漆扇工艺手册》,用漫画形式解读“制胎、髹漆、装饰”三大工序,让抽象的非遗技艺变得可知可感。
图为志愿者向学生们介绍“漆” 李淋 摄
绘扇之趣:让童心与匠心碰撞
“现在请大家当一回小匠人,用矿物颜料在扇面上画出心中的夏天!”在实践创作环节,志愿者为孩子们准备了预制好的素面木扇、天然矿物颜料与细毛笔。考虑到小学生的操作能力,志愿者创新采用“漆艺简化技法”——将传统漆画的复杂工序转化为“底色晕染+线条勾勒”的两步法,既保留非遗精髓,又降低创作难度。志愿者们穿梭在学生之间,手把手指导如何控制颜料厚度,让色彩在扇面上呈现“温润如玉”的质感。
图为学生们制作漆扇 李淋 摄
传艺之情:一把漆扇的传承承诺
“这是我送给爷爷的礼物,他总说夏天的风不够凉,我要告诉他这是‘会讲故事的扇子’。”五年级学生魏芯晨认真地在扇柄系上志愿者准备的红绳。“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技艺,更在调色、运笔中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匠心。”武穴明德小学魏书记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感慨道,“这种将传统工艺与儿童视角结合的教学,让非遗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图为学生们的成品制作 李淋 摄
一把漆扇,连接着千年工艺与纯真童心。当孩子们挥动亲手绘制的漆扇,不仅扇动了夏日的清凉,更播下了传承非遗的种子。湖北大学爱Do志愿服务队始终以“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为理念,未来将继续挖掘剪纸、彩带龙等非遗项目与教育的结合点,让更多乡村孩子在触摸传统中涵养文化自信,让非遗之美在代代相传中绽放永恒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