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痕印岁月 车辙载文脉 —— 山东理工大学稷下承明实践团赴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2 12: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颢天 王馨谊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了解齐地古车的演进轨迹与文化内涵,感受车乘艺术,7月21日山东理工大学稷下承明实践团专程探访了浓缩千年车乘历史的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实践团通过系统地参观古车陈列,梳理齐地车乘从夏商时期原始朴素的设计到战国时代工艺精湛的演变脉络,并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亲手体验了拓印工艺,感悟车乘文化承载的智慧与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合影

淄博古车博物馆系统梳理了齐地古车从起源到成熟的发展轨迹,馆内古车按历史时期有序陈列,完整呈现了车乘文化的演进脉络。实践团成员沿展线细致参观,从夏商时期的原始车乘开始,感受早期古车在木材选用、结构设计上的朴素与实用。彼时的古车多为单辕,车轮由整块木板制成,虽工艺简单,却标志着齐地先民在交通领域迈出了文化探索的第一步,承载着人们对提高出行效率的原始追求。

▲图为博物馆陈设的商代曲衡车

随着参观深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古车逐渐展现出文化演变的痕迹。车辕开始出现弯曲设计以适应畜力牵引,车轮辐条数量增多,使承重能力显著提升。部分古车的车厢边缘还出现了简单的刻纹装饰,虽未形成复杂图案,却已显露出从实用向兼具审美功能过渡的文化倾向,反映出齐地社会生产力发展带动下的文化进步。​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古车的文化演变

战国时期的古车成为参观的焦点,此时的车乘在工艺与文化内涵上都达到了新高度。战车体型更为庞大,车厢加装防护挡板,车轮采用青铜加固,既增强了军事实用性,又通过纹饰彰显威严。礼车则更注重装饰的繁复与规格的考究,车厢雕刻精美图案,车顶配备华丽华盖,成为身份等级与礼仪文化的直观体现。成员们在对比中清晰看到,古车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齐地军事、礼仪、审美等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缩影。

▲图为展馆内陈设的战国时期军事用车

成员们纷纷表示,过去总觉得“文化”是宏大而遥远的概念,而这次与古车文化的近距离接触,让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它藏在工匠的每一次凿刻里,躲在纹饰的每一处曲线中,融在文字的每一笔划间,更流淌在我们血脉深处,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探寻,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与传统的共鸣,让大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图为成员们观摩安阳殷墟车马坑发掘的古车

实践活动最后是拓印体验环节,两名实践团成员分别进行操作。一名成员选取“顺遂”字样纹饰,先将宣纸平整铺于纹饰表面,以镇纸固定四角,确保纸张无褶皱。随后持拓包在空白纸上调试墨色,待墨量均匀后,按文字笔画顺序由上至下碾拓,遇笔画转折处放缓速度以保持线条流畅,最终使“顺遂”二字以古朴形态清晰呈现。另一名成员选择云纹图案,沿纹样曲线走势调整拓包角度与力度,通过均匀按压让云纹的卷曲弧度完整显现在宣纸上,展现出传统纹饰的美学特质。整个过程中,成员们专注于操作细节,在与文物纹饰的近距离接触中,体会到传统工艺所承载的文化传承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团体验拓印顺遂图案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拓印云纹图案

此次实践让成员们内心深受触动,大家真切感受到古车绝非冰冷的文物,而是承载着齐地文化的鲜活生命体。从早期车乘的实用追求里,看到了先民们务实肯干的文化品格;从战车上的军礼交融中,体会到齐地文化中刚柔并济的特质;从礼车的等级礼仪间,读懂了文化秩序构建的智慧;而拓印体验中的文字纹样,则让大家触摸到了文化中最柔软的部分——那是先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撰稿 | 潘颢天

摄影 | 王馨谊 张景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馨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