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感悟传统文化时代活力,2025年7月15日,“青芒照野,乡振可期”社会实践团一行6名志愿者在文学院杨佳宜老师和文学院王妍老师的带领下奔赴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湾里村柿染工坊,正式启动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乡土间解码非遗活力,助力乡村发展。
篇章一访柿染基地,探产业生态
实践团首站来到湾里村柿染基地。这里依托本地柿子资源,构建起“原料提取—产品设计—制作销售”完整产业链。熟透柿子经古法制作变为天然染料,白坯布经传承人浸染、晾晒,晕染出温暖的色泽,化作围巾、桌布等实用又具艺术价值的文创产品 。基地负责人介绍,柿染产业让传统技艺“活”起来,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生动诠释“一片柿子叶,染出万千色;一颗柿子果,富一方百姓”。
图1-2实践团队人员们现场观摩柿染产品
篇章二对话传承人,悟技艺智慧
在工坊,实践团拜访柿染技艺非遗传承人杨维娜。她指尖抚过晾晒染布,细致地演示柿染的工序:从染料熬制火候,到布匹浸染时长,从图案设计构思,到晾晒气候要求,每个环节都凝结了代代相传的智慧。杨维娜提到,柿染讲究“顺天时、应地利”,染料浓淡、色泽层次都和柿子的成熟度、阳光空气息息相关,这和自然密不可分。如今,她坚守古法,结合现代审美开发出新的款式,借电商拓销之路,让柿染产品走出乡村,迈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3-4柿染技艺非遗传承人杨维娜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柿染工序及开拓思路
篇章三青春赋能,共话振兴新篇
实践中,成员们围站染架旁,见证素白布在天然染料中焕发生机,触摸乡土文化脉搏。大家都感慨,非遗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能融入生活、带动发展的“活化石”,湾里村柿染产业,正是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范例。
图5实践团成员认真领悟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内涵并深度思考
青春脚步不止于记录观察,更在参与赋能。实践团在学习后,将以此次探访为契机,用青年视角讲好柿染振兴故事,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让非遗薪火在乡土持续传递,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此次“三下乡”,是非遗技艺传承的延续,更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书写。西安思源学院实践团以行动践行使命,在乡土大地上,绘就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的亮丽图景。
图6结束实践后的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鑫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