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黄怡、周慧琼)2025年7月11日,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走进九龙坡区龙兴小学,开展以书法为载体的“三下乡”文化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将书法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系统授课、趣味互动和专业指导,为孩子们搭建起触摸汉字魅力、感受文化底蕴的平台,让墨香在校园中绽放,让文化种子在童心扎根。
多元教学,让书法课堂活起来
支教团以“理论筑基、实践赋能、趣味引导”为理念,构建多层次教学体系。课堂初始,老师通过“旧识回顾”唤醒学生对“⺡”“⼎”等部首的记忆,在复习中夯实基础。针对书写歪斜、部首混淆等问题,教学组解读字格虚实线,让学生明白横线对横笔画、斜线对撇捺笔画的辅助作用,掌握定点规则。
(图为学生正在认真练习回顾。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诗词书写成为连接书法与文学的纽带。上午第二节课课后让学生书写《梅花》并选拔参赛选手;下午结合《山村咏怀》《风》等诗词,逐字讲解“亭”“台”“解”“落”等字的结构、占比与书写技巧。
贺华老师的现场指导同样亮眼。他纠正坐姿、握笔力度与笔尖的角度,提出“双脚放平、全身放松、笔尖有力”的规范。指导“过”字时,强调走字底的“流水感”,让学生领悟“力与美”的平衡;同时示范了刚劲有力的毛笔书法——“知事理,行美德”,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毛笔魅力,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图为贺华老师向学生逐字讲解字的结构。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专业引领,让文化传承有深度
下午的开班仪式成为凝聚共识、升华意义的重要环节,各方代表的发言为文化传承注入深度内涵。
龙兴小学负责人王建对支教团表示欢迎与感谢,寄语学生:“汉字是文化的根,书法是艺术的魂,希望孩子们‘写好字、修静心’,在笔墨间感受传统文化力量,让认真书写成为习惯,让文化素养伴随成长。”
(图为龙兴小学负责人王建发言。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支教团贺华老师从教育者视角阐释书法意义:“书法是技巧练习,更是心性修炼。横平竖直藏规矩,浓淡干湿透智慧。
(图为贺华老师发言。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书法协会会长李涵钰以“家”字解读文化密码:“宝盖头像屋檐,下面‘豕’代表牲畜,古人对‘家’的理解藏在笔画中。希望孩子们不仅会写汉字,更能读懂背后的文化温度。”
(图为书法协会会长李涵钰发言。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董老师肯定活动价值:“中小学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一代,以书法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书写中触摸文化,生动有效。”美术学院辅导员闫杰鼓励孩子们:“别怕写不好,敢提笔就好。每一次提笔都是与文化对话,每一次练习都是向传统靠近,愿你们在墨香中能与文化共鸣。
(图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董老师发言。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图为美术学院辅导员闫杰发言。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成效展望,让墨香延续更长远
数日来,孩子们进步显著:从笔画僵硬到掌握书写协调技巧,从羞涩怯于下笔到主动展示作品,通过书法练习提升技能、增强自信。参赛学生的专注、其余学生的投入,皆是成长的见证。
(图为同学们自豪地展示作品。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此次活动,支教团以书法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推动了教育发展,也加深了大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认知。未来,墨韵童行将围绕“以墨为媒、以文化人”,探索长效机制,持续展现书法价值,使文化传承在更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效推进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