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凉山架心桥,彝汉同声谱新章
当普通话的清脆语调与彝语的婉转乡音相互交织,语言的涟漪正悄然荡开。7月9日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普语润泽凉山韵,彝汉同书团结章”推普实践团踏着晨露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最大的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彝欣社区,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普通话推广宣讲活动。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当地居民融入现代社会、获取发展信息、提升就业能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彝欣社区作为喜德县特大型安置点,居民来自不同方言背景,通用语言的普及需求尤为迫切。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向现场居民分发了团队精心设计的彝汉双语教学卡片。卡片内容涵盖“你好”、“谢谢”、“多少钱”等高频日常用语,并配有彝语发音标注和汉字注音,方便居民对照学习。卡片发放过程中,居民们表现出浓厚兴趣,或仔细研读,或相互交流讨论。
宣讲环节由实践团成员李金芯主讲。她首先以公益游戏《普通话小镇》中的甘孜藏族姑娘通过掌握普通话进行直播带货、成功助农的案例切入,“时代在进步,藏族康巴姑娘们学习普通话,为自己家乡的农产品代言,抓住时代契机,成功助农扶贫。”生动展示了普通话在拓宽农产品销路、增加经济收入方面的实际价值。随后,李金芯系统阐述了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国家通用语言。”
她结合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重点分析了掌握普通话在多个场景下的必要性:提升公共服务体验:如在银行办理业务、填写单据、说明需求时,普通话能保障沟通准确顺畅。增强经济竞争力:无论是参与直播带货、外出务工还是与外地客商洽谈,普通话是获取信息、把握商机、提升议价能力的重要工具。助力家庭教育:家长掌握普通话能更有效地辅导孩子学习,增强教育信心。促进社区和谐:在多元方言背景的彝欣社区,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有助于消除沟通障碍,增进邻里和睦与社会和谐。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社区青壮年就业沟通、儿童教育辅导、享受便民服务等三大语言痛点,实践团现场发放了团队编撰的《普通话实用手册》。该手册聚焦社区生活高频场景,内容涵盖自我介绍、询价议价、办事流程用语、辅导学习常用句等,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力求简单易学。
同时,考虑到智能手机普及度高,李金芯向居民推荐了多个免费实用的线上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APP:利用其“电台”、“听文化”、“听语言”版块中的普通话教学音频资源。
“喜马拉雅”APP:搜索“普通话学习”、“基础汉语”等关键词,可获取海量免费课程和有声读物。
“朗读者”类小程序: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经典诗文、故事的跟读,在亲子互动中练习普通话。
李金芯强调,这些工具便于居民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练习。
在回应居民关切时,李金芯明确表示,推广普通话并非要求居民放弃本民族语言或方言。她指出,普通话是沟通的实用工具,而方言和民族语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根脉,二者应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的关系。针对部分长者“年纪大学不动”的顾虑,她鼓励道:“学习普通话,重点在于能听懂、能说清楚日常用语,应用在买菜、看病、务工等实际场景。大胆开口、勤加练习是关键,不追求播音腔般的绝对流利。”
活动尾声,当被问及“普通话意味着什么”时,社区居民阿于洋依起身回答:“它让彝族和汉族更亲近,是民族团结的纽带!”这一朴素的感悟引起了现场广泛共鸣,掌声热烈,深刻点明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句方言与普通话的交响,一曲彝汉共进的团结乐章。团队以语言为犁,深耕乡村振兴沃土,在凉山深处书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注脚。
通讯员:李金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