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竹记:山歌绕荔枝,文旅润乡土 ——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

发布时间:2025-07-22 17: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武文惠   阅读 8.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9日-7月18日,广州新华学院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奔赴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留洞村,一场关于乡村文脉传承与产业振兴的探索之旅,正式开启。当青春的脚步踏入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突击队以“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契机,穿梭于越王山的历史余韵、老码头的岁月痕迹、北帝庙的信仰传承间,对话非遗传唱人与产业先锋,用青春视角窥解乡土密码,书写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图为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出发合照。 杨爽 供图

一座越王山的“文旅账”:从历史传说到新式运动的融合

7月11日,突击队在驻古竹镇帮扶工作队夏斌同志的带领下来到越王山,与越王山风景区运营总监吴佳勇进行交谈。“越王山的开发,是在尊重历史传说与自然风貌基础上,一步步探索文旅融合路径。”吴总监介绍,越王山依托 “南越王赵佗登山面壁铭志” 历史传说,打造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区,同时引进极具特色的户外攀岩运动“飞拉达”项目,从多方面促进越王山的旅客吸引力。谈及景区核心吸引力,吴总监直指“飞拉达”项目:“现在50%的游客是专门冲这个来的,主要来自深圳、惠州、潮汕,这三个地方的客人占比能到七成。”据了解,“飞拉达”项目有三条特色线路,精准定位户外爱好者,成为景区近年客流的“稳定器”。

图为突击队队员与吴佳勇总监展开访问。 曾靖童 供图

夏斌同志带领突击队攀登越王山,一行人在自然山水间追溯历史典故,体验特色项目。凭借丰富的文旅知识,夏斌同志沿途为大家细致讲解越王山的人文底蕴。从山脚的古驿道遗迹到山腰的摩崖石刻,他结合“越王屯兵”“百姓凿井”等传说,生动还原了越王山的历史脉络。行至越王井,清澈井水与古朴石井栏相映成趣,队员们纷纷驻足品味这承载民间记忆的历史遗存。除了历史探访,景区特色体验项目也让队员们印象深刻。在网红玻璃栈道上,脚下的透明玻璃将山间风光尽收眼底,远眺“飞拉达“岩项目,陡峭的崖壁与山间的吊索令队员们在惊险与新奇中感受山景壮阔。

这场探访让突击队看到:曾经沉睡的历史资源与当代热门户外远动正在通过文旅融合,成为带动乡村活力的“引擎”——这不仅是景区的发展账,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账。突击队队员围绕越王山文旅产业对周边乡村经济带动、文化传播效能等问题深入交流,挖掘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为后续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积累经验。

古竹老墟的“时光记”:从岁月遗迹到文化根脉的延续

突击队队员在指导老师吴良生的带领下前往古竹镇唯一现存的老码头,在码头上追忆古竹历史。在吴良生老师的介绍下得知,元朝时这里已设立驿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客运。青石板铺就的码头,虽历经岁月侵蚀,仍留存着往昔水运繁忙的痕迹。站在码头,仿佛能看见当年商船往来、货物集散的热闹场景,它是古竹镇沟通外界、商贸交流的历史见证。老码头附近的老镇政府由明代巡检司衙门改建,古巷中可见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老房子,进一步佐证古竹镇昔日水路之繁华,无愧“头古竹,二蓝塘,三龙窝,四安良”之名。

图为吴良生老师为突击队队员讲解。 林诗杭 供图

7月12日,突击队队员来到古竹老墟——北帝庙,采访道长黎志达。黎道长介绍,北帝庙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当地民众祈福禳灾、传承民俗文化的功能。“庙内仪式、传统民俗活动,都是古竹镇历史文化的活态体现。”黎道长提及,近年来关注庙宇文化保护的人渐多,他也希望借助年轻力量,让北帝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被更多人知晓。团队成员详细记录庙宇建筑特色、文化传承故事,为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梳理与保护留存珍贵素材。

图为突击队队员与黎志达道长进行交谈。 武文惠 供图

东江沿岸的“乡音传”:从民间文化到非遗新生的探索

突击队满怀热忱,踏上探寻东江水路歌的征程,旨在深入挖掘这一珍贵非遗的传承脉络。途中,突击队队员偶遇80余岁的赖顺桃奶奶,其作为客家山歌的资深爱好者,与东江水路歌传唱人周招莲奶奶情谊深厚,常一同登山放歌,延续着对山歌的热爱。尽管赖奶奶年事已高,但她对客家山歌的热爱丝毫不减,现场即兴演唱,嗓音清脆,曲调悠扬,将客家山歌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队员们的阵阵喝彩。

图为赖顺桃奶奶为队员演唱客家山歌。 郑启浩 供图

抵达周招莲奶奶家中,突击队受到了热情款待,客家山歌爱好者翟添娣奶奶、李月云奶奶也齐聚于此。周招莲奶奶现场演绎东江水路歌,其歌声宛如时光的纽带,带领众人穿越历史长河,真切感受到当年水运途中的艰难险阻,以及船工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随后,周招莲奶奶与翟添娣奶奶共同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质朴的旋律与真挚的情感相互交融,生动再现了当年船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图为周招莲奶奶(左一)、翟添娣奶奶(右一)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武文惠 供图

李月云奶奶则耐心细致地教突击队队员们学唱《走遍江南古竹好》,几位奶奶齐声合唱,歌声中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限热爱。访谈结束时,奶奶们以一首深情的山歌为队员们送行,那悠扬的旋律承载着浓浓的情谊,为此次调研留下了温暖而难忘的回忆。此次走访,不仅为突击队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更让队员们深刻领略到传统歌谣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力量,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故事,在阿婆们的歌声中得以永恒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奶奶们合唱《走遍江南古竹好》。 武文惠 供图

(左一赖顺桃奶奶、左二周招莲奶奶、左三翟添娣奶奶、左四李月云奶奶)

图为奶奶们唱客家山歌欢送突击队成员。 武文惠 供图

“仙进奉”荔枝的“甜蜜路”:从鲜果种植到产业升级的破局

7月15日,在留洞村驻村第一书记朱晓竞的引荐下,突击队调研组与河源三合创意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河源返乡创客、河源乡村CEO黄豪取得联系,并应邀前往其帮扶的荔枝园,深入开展古竹荔枝产业调研。

图为黄总与队员介绍古竹荔枝发展情况(左一黄立豪黄总)。 李宇佳 供图

调研中,突击队队员参与采摘、筛选荔枝,与果农交流,深入了解产业现状。古竹荔枝品质优良,但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生长对环境要求苛刻,需充足阳光与适量雨水,却易受风雨影响导致裂果、落果,高温也可能引发减产;且存在“大小年”现象,产量波动大,直接影响果农收益。尽管品质出众,古竹荔枝却因知名度低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连河源市区不少人都知晓甚少,销售渠道受限。同时,当地物流成本高,荔枝保鲜期短、易变质,外销难度大;成熟较晚导致上市时市场饱和,价格难提升;加工成荔枝酒等产品,也因“上火”标签需求低迷。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古竹4.2万亩荔枝林中约3万亩无人管理,果农因管理成本高、售价低,甚至可能亏损,逐渐失去管理积极性。技术改良也因成本过高,推进缓慢。

图为突击队队员采摘荔枝。 李宇佳 供图

然而,古竹荔枝产业在困境中也逐渐探索出了一些破局之道。在品种改良方面,当地果农积极尝试嫁接优质品种,如无核荔枝,嫁接后的荔枝树3 - 4年即可结果,相较于传统种植方式,大大缩短了结果周期,为提升荔枝品质和产量奠定了基础。在销售模式创新方面,电商和直播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直播 + 助农”的模式让更多人了解到古竹荔枝,拓宽了销售渠道。有果农表示,过去荔枝无人问津,如今通过积极的营销手段,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若能构建起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闭环产业链,实现各方共赢,或许将为古竹荔枝产业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实践团队的“青春卷”:从调研走访到振兴助力的行动

作为青年实践队伍,广州新华学院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从越王山到荔枝园,从非遗传唱人到产业先锋,几天的调研让团队找到乡村振兴的“关键词”:文化要传承,产业要升级,人心要凝聚。大家决定把调研成果变成“实在助力”——整理资料推广非遗,讲好古竹人文故事。这份“青春卷”不是终点,而是开始:用年轻视角解码乡土,用实际行动助力振兴,诠释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服务乡村的担当与使命,这才是青春在乡村大地上的“正确打开方式”。

青春执笔,乡土为卷。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的探索仍在继续,让古竹镇的故事,在乡村振兴浪潮中“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用青春担当书写“文脉守护+产业振兴”的古竹样本,让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彩!

撰文 | 武文惠、刘佳惠、郑启浩

图片 | 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

一审 | 麦江辉

二审 | 林诗杭

三审 | 吕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武文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