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食物做体检:湖北大学“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借助PH试纸检测舌尖安全

发布时间:2025-07-22 23: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子松   阅读 5.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胡颖、薛茗月、张子松)7月17日,湖北大学“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为神农架新华镇的孩子们带来“舌尖上的科学”科普课。孩子们手中的pH试纸在不同液体中浸润,颜色悄然变换,清脆的讨论声此起彼伏:“盐水让试纸变绿了,白醋的试纸是红色!”一张小小的试纸成为孩子们认识食品安全的“钥匙”

一、试纸“探秘”:给食物做个“健康筛查”

“正常食盐水pH值约为7,试纸会显绿色;白醋pH值低于5,试纸就会变红。”志愿者手持pH试纸,依次浸入食盐水、白醋、肥皂水等液体,细细讲解酸碱度与食物变质的关联,“这就像给食物做快速筛查,酸碱度异常往往是变质的信号。”

孩子们轮流上前操作,指尖捏着试纸轻轻蘸取液体,眼睛紧盯着颜色变化。当变质饮料滴在试纸上显出异样色泽时,不少学生恍然大悟,小声交流:“原来变坏的东西真能这样看出来!”亲身体验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志愿者的讲解与学生的探索相互呼应,课堂里满是发现的欣喜。

 

▲图为志愿者讲解pH试纸的用法

二、解码食品安全:从“能吃”到“吃得放心”

“什么是食品安全呢?”面对这个问题,志愿者用漫画展开讲解:“它不只是‘能吃’,更要无毒无害、营养达标,真正让我们吃得放心。”从农田到餐桌,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的每个环节,都可能藏着安全隐患——未洗净的蔬菜可能带农药残留,隔夜菜储存不当会滋生细菌,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隐形威胁”。学生们看着漫画里的场景,不时点头回应。有学生指着画面里的“隔夜菜”小声提问,志愿者耐心解答,你问我答间,“食品安全”的概念从模糊变得清晰。

 

▲图为学生学习使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

三、揪出风险源:避开饮食“隐形陷阱”

课堂上,志愿者梳理出食品安全的两大风险源: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话音刚落,学生们便主动分享起生活见闻:“夏天的面包放久了会长霉”“没放冰箱的剩菜有怪味”。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将日常观察娓娓道来。志愿者接过话头:“防范这些风险,就像走路避开小水坑,学会辨别才能保护自己。”学生们听得认真,课堂里既有分享的热烈,也有领悟的专注。

 

▲图为学生分享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现象

四、守护健康:筑牢饮食“防护墙”

“一次吃坏肚子可能只是腹泻几天,但长期接触变质食物,就像小石子慢慢堆成山,会悄悄损害健康。”志愿者结合儿童因食用变质零食引发肠胃炎的案例,轻声说道:“食品安全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守住它,才能好好长大。”学生们屏息倾听,听到案例时微微皱眉,明白道理后又轻轻点头。志愿者的讲述与学生的共情相互交织,让“守护食品安全”的意识悄悄扎根。

▲图为学生使用pH试纸检测变质茶水的酸碱度

五、四步识变质:人人可做“守护员”

最后,志愿者传授了实用技巧:从生产日期、食品成分、食品卫生、安全等级四个方面,就能初步判断食物是否变质。他们还倡导健康饮食习惯,鼓励孩子们做家庭的“食品安全守护员”。学生们认真记下方法,有人小声说:“以后可以帮家里检查食物了。”从学习到实践的期待,在课堂里悄然蔓延。

▲图为学生展示变质茶水的pH值检测结果

本次课程结束时,课堂里仍回荡着对食品安全的讨论。这场科普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实用知识,更播下了科学守护健康的种子。正如志愿者所说:“食品安全无小事,学会辨别、主动防范,才能让每一口食物都吃得安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