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广东科技学院“龙韵传薪”草龙非遗突击队踏上寻访省级非遗的征程。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东莞企石镇上洞村,用脚步丈量千年文化根脉,以青春智慧探寻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文化坐标:灵秀上洞的非遗沃土
上洞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距离市区40公里之外的企石镇东北部。村委会下辖下围、围面、东门、北门、新围、大丁墟6个自然村(俗称生产队)。麒麟头、铜鼓岭、面前岭三山环抱,中间企石河川流而过,与灵山宝地一一蜈蚣山(龙公山)相望,可谓钟灵毓秀、清荣峻茂之地。(资料提供:匡仁玉)
调研纪实:非遗传承的青春解码
7月3日,突击队成员们赴东莞企石镇上洞村开展前期调研。指导教师同步组织召开校地对接会,与村委及非遗传承人就技艺保护、传播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磋商,团队成员则通过实地踏勘文化传承基地,精准掌握非遗项目空间布局,为非遗保护工作的系统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突击队成员们在进行实地考察 7月6日,突击队统筹组成员顶风冒雨,分赴企石镇图书馆、志愿者协会等地开展非遗认知度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的模式,团队精准掌握不同年龄层居民对省级非遗项目——上洞草龙舞的了解情况,共发放41份调查问卷,覆盖各年龄段受访者41人,为后续调研报告的科学撰写奠定基础。
图为队员们在前往街头采访的路上
图为队员们在进行街头采访
调研成果:非遗振兴的创新方案
通过本次调研,团队发现舞草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公众认知度不足,传统文化价值尚未形成广泛共识;二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虽以线上平台为主要传播载体,但缺乏系统化、创新性的传播策略;三是参与门槛较高,技艺传承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的开放机制,导致年轻群体参与度有限。
针对这些问题,突击队提出了以下方案。一是加大网络宣传效力;二是开发沉浸式体验活动,例如手工、演出等等;三是构建政企协同传承机制,联合文旅局、文创企业搭建传承人孵化平台,通过非遗工坊认证、非遗传承人技艺等级考评等制度设计,破解传统技艺传承困境。通过这些方式,以“年轻化表达+深度体验”推动草龙舞破圈,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结语
当青年学子指尖抚过草龙流淌的千年记忆,当数字化的光影重现千年舞龙的英姿,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上洞村的草龙舞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承,而是一场古老文明与现代智慧的深度对话,更是青年一代用当代视角解码文化密码的实践宣言!
撰文 | 陈晓琳 柯润灏
图片 | 吴骐臻
一审 | 刘杨 二审 |黄晓倩 郭慧 谭牮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柯润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