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青芒照野·乡振可期”实践团赴富平县巧娘手工坊开启2025年暑期非遗传承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2 12: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苏鑫钰 吴轲萌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夏日的风,裹挟着追寻非遗文化的热忱与好奇,拂过西安思源学院的校园,也吹向了富平这片承载着厚重非遗文化的土地。一群怀揣着对传统文化探索之心的大学生,在带队老师的引领下,实践队踏上了“三下乡”之旅,奔赴富平巧娘基地,探寻麦秆画这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图 1巧娘基地手工编织成果展示区

当脚步踏入富平巧娘基地,目光瞬间被这里琳琅满目的麦秆画作品所吸引。一幅幅精美的麦秆画,或展现山水的灵秀,或描绘人物的神韵,或勾勒花鸟的生动,麦秆的质朴纹理与手工工艺者的巧思融合,化作艺术的精灵,在眼前翩翩起舞。基地里,麦秆画作品《陕西》尤为引人注目。以麦秆为笔,书写“陕西”二字,字里行间融入大雁塔的巍峨、兵马俑的厚重、还有传统建筑与山水轮廓,将三秦大地的人文底蕴与自然风貌凝练成独特符号,似在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让实践队还未正式开启学习,便已沉醉在麦秆画营造的艺术天地,对接下来的非遗探索充满期待。

图 2-3参观富平巧娘展示区

在基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下,实践队开启了非遗学习的第一站——聆听讲解。工作人员带着对麦秆画的热爱与专业,揭开这门古老技艺的神秘面纱。麦秆画,起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在富平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它以麦秆为原料,经选料、泡煮、晾晒、剪贴、熨烫等多道工序,将原本平凡的麦秆,雕琢成艺术珍品。工作人员手持麦秆,细致讲解每一步:选料要挑色泽均匀、韧性好的麦秆;泡煮是为去除杂质,让麦秆更易塑形;熨烫则如同赋予麦秆第二次生命,通过温度与力度的把控,呈现出或深或浅的纹理,为画面添上独特质感。

图 4负责人为同学们介绍麦秆画制作知识

听过讲解,便到了最令人期待的实践环节——亲手制作麦秆画。工作人员分发麦秆材料与工具,从简单的图案开始教学。起初,看似简单的剪贴,操作起来却满是挑战。麦秆要裁剪得长短适宜,粘贴时角度、位置稍有偏差,画面就会失了韵味。实践队成员尝试制作一幅简单的柿子图案,选麦秆、裁剪、熨烫,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图 5-6 师生与指导人员协作实操麦秆画

带队老师也没闲着,穿梭在同学们中间,一起钻研技巧,遇到难题就向工作人员请教,再回来指导大家。在一次次调整、重来中,同学们渐渐找到了窍门。过程中,基地里的巧娘们也不时过来帮忙,她们手法娴熟,寥寥数笔就能让麦秆“改头换面”,还会分享自己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从生活场景到历史故事,麦秆画不只是技艺,更是其创作里对生活、对文化的表达。当手中的麦秆画逐渐成型,成就感涌上心头,看着原本普通的麦秆,在自己手里变成独一无二的作品,真切体会到非遗技艺的魅力与神奇。

图 杨老师学习请教相关人员

一天的学习参观结束,返程路上,车厢里少了出发时的喧闹,多了大家的思考与交流。有人说,原来非遗离大学生并不远,麦秆画用最朴素的材料,创造出震撼心灵的美;有人感慨,制作过程中,那些反复打磨的细节,让自己懂得“匠心”二字的分量;还有同学谈到,要把这次学到的故事与感悟带回校园,让更多人了解麦秆画,关注非遗传承。

图 实践团与基地负责人合影留念

短暂的学习虽暂告一段落,但实践队与富平麦秆画的故事,关于非遗传承的使命,才刚刚开始。未来,西安思源学院的成员们,会带着在富平巧娘基地收获的感动与力量,以青春之姿,讲好非遗故事,让麦秆画这样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让古老文化基因,在青春传承中永续流传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鑫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