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沙拉彝族绣娘纳永芳:一针一线织就非遗传承路

发布时间:2025-07-21 20: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莹   阅读 51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周莹 黄雅思 钟雪)近日,攀枝花学院文学院“语”见美好,“彝”起共富实践团青年学子奔赴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村,围绕“数字化背景下迤沙拉文化符号数据库构建研究”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彝族文化内涵,探索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迤沙拉村的百年老宅里,阳光穿过木格窗棂,把一束束金线投在靛蓝绣布上。75岁的老绣娘罗奶奶把线头咬断,递给身旁的纳永芳——第四代彝绣传承人。

▲图为迤沙拉百年老宅里晾晒的靛蓝绣布

一针一线里的时间刻度

“我奶奶绣这件嫁衣时,才16岁。”纳永芳摊开一匹70年前的老布,红绿撞色索玛花在灯光下依旧鲜亮。她伸出右手,中指第一关节的老茧像一枚铜扣——那是20万针磨出的勋章。此刻,她正用锁链针法在帆布包上复刻同一朵索玛花,“过去绣在衣服上是嫁娶,现在绣在包上是生活。”

实践团现场计时:一朵直径5厘米的索玛花,需换线12次、下针2300次,耗时4小时20分。若按每天8小时计算,一只中等大小的帆布包要绣满一周,售价80元,纯利润不足30元。“钱不多,但把老花样背出大山,值!”纳永芳说。

▲图为迤沙拉彝绣非遗传承人纳永芳亲手所绣索玛花纹样

▲图为迤沙拉村史馆展示的彝绣荷包(成品)

非遗课堂的七年答卷

2017年起,彝绣、羊皮鼓舞、谈经古乐陆续进入平地镇的学校。谈经古乐、羊皮鼓舞、彝绣等是迤沙拉非遗文化的一部分,平地镇中小学开展了这些文化的传承活动,课间操就是羊皮鼓。实践团经调研计算,学校七年来累计授课超过1000课时、覆盖学生近2000人次,但坚持到六年级仍留在社团的不足10人,升入初中后基本归零。

“不是孩子不爱,是时间被考试切割成碎片。”纳永芳回忆,“我女儿曾参加谈经古乐队,没有时间兼顾学习和排练演出,学习紧张就退出了。她每天6:40早读,20:30晚自习,留给社团的只有午休40分钟,四年级开始住校,周末回家车程两小时,哪还有时间摸针线?”

▲图为彝绣非遗传承人纳永芳接受实践团采访。

非遗传承之路布满荆棘。当实践团问及绣娘数量,纳永芳掰着手指数:“常驻村里的年轻人,连我只有两个。”她道出困境:“村里绣娘平均年龄超50岁,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尽管平地镇中心小学开展彝绣课已八年,但孩子上初中后学业重,绣针就放下了。”

▲图为迤沙拉村幼儿园老师李国翠与小朋友们绣的彝绣纹样

火把节前的彩排

傍晚7点,迤沙拉村口广场中央,羊皮鼓“咚咚”响起,谈经古乐队调弦,绣娘们换上演出服——黑底红边的右衽长衫,领口袖口绣满火焰纹。纳永芳顺手帮队友理了理歪掉的头帕,“今晚要排新队形,谁敢掉链子,回老宅加绣10朵索玛花!”人群爆发出一阵哄笑。

▲图为迤沙拉村民身穿彝绣服饰在广场上打跳

▲图为迤沙拉村民吴玉琼教实践团成员彝族打跳

为守护文化根脉,纳永芳开辟出“第二战场”——作为村情景剧队长,每逢演出她便关闭自己经营的小店,领着队员排练羊皮鼓舞,“一场演出50元补助,抵不上损失,但为村子值得!这个过程中,既能让游客体验彝族羊皮鼓舞的热情,又能给大家展示我们的彝绣服饰,我觉得我虽然累点,但还是非常开心的。”纳永芳笑着向实践成员补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纳永芳合影

此次迤沙拉之行,攀枝花学院青年学子把绣布上的针脚、鼓皮上的节奏、课堂里的书签一并装进行囊,看见非遗不是陈列在玻璃柜里的符号,而是纳永芳指节的老茧、课本里夹着的火焰纹书签;看见共同富裕不是报表里的数字,而是游客扫码买下帆布包时绣娘眼角的弯月。实践团的青年们带着这些具体的感知返程:他们约定,要把老宅天井的光影剪进短片,让彝绣索玛花开在更多手机屏;他们明白,要把“数纱绣”的经纬写进课堂案例,让设计专业帮传统纹样找到新载体;他们希望,把羊皮鼓点融进原创音乐,让民族节拍在城市剧场回响。知识从此有了泥土的温度,青春也在绣线与鼓点间找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具体形状。

撰文 | 周莹 黄雅思 钟雪

图片 | 王乙雅 吴玉茹

审核 | 周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莹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