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北传媒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祁脉承光”小分队赴山西祁县开展文化调研与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历史古迹、探寻非遗技艺、对话匠人传承,“祁脉承光”小分队在实地研学中深化对晋商文化与非遗保护的认知,更以青年之力为文化传承注入鲜活动能。
访古寻踪:走古城大院,品晋商风云
祁县作为“晋商故里”,承载着明清商业文明的辉煌记忆。“祁脉承光”小分队以古城大院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晋商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昭馀古城,“祁脉承光”小分队实地考察棋盘式街巷格局与明清古建遗存,结合史料考证古城作为晋商商品集散地的历史地位,深刻理解“诚信为本、汇通天下”的商业伦理如何在街巷市井中代代相传。
走进渠家大院与乔家大院,通过解读“五进五出”建筑格局中的家族治理智慧、“百寿图”砖雕里的处世哲学,以及票号账册中记载的经营理念,“祁脉承光”小分队提炼出晋商“勤俭创业、守信重义、开拓进取”的精神特质,为当代青年立身处世提供了历史镜鉴。“祁脉承光”小分队整理形成《晋商文化精神当代价值研究报告》,助力传统文化精神的时代转化。
暖情探访:学老宅密码,送青春关怀
文化的传承,不仅在宏大的建筑群落中,更在街巷深处的老宅与记忆里。走进当地老人家中,既收获了温情,更学到了书本外的建筑智慧。爷爷说:“这青砖是‘磨砖对缝’,下雨不漏水;门把手的狮子图案威严吉祥,用于辟邪。”小队成员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古城历史、老宅里的建筑讲究,那些抽象的“晋商建筑特色”,在老人的指尖与讲述中变得具体可感。
观匠赏艺:从玻璃工艺看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
祁县的匠心,不止藏在古建筑里,更在现代工艺中延续。祁县玻璃工艺与非遗文化是中华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玻璃的流光溢彩,是传统与创新碰撞的火花。实践队以“学习+实践+传播”模式,推动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祁县玻璃博物馆,“祁脉承光”小分队记录玻璃吹制、雕刻等传统工序,见证了“山西玻璃”的蜕变。从明清时期的实用器皿,到如今远销海外的艺术摆件,玻璃匠人用“吹、拉、捏、转”的古法技艺,让高温玻璃在指尖“起舞”。匠心从不是守旧,而是在传承中让老技艺焕发新生命力。通过访谈匠人,整理工艺发展脉络与当代困境,“祁脉承光”小分队提出“非遗+文创”“技艺+电商”的发展路径建议。
习艺悟魂:从非遗体验看传统文化的活态延续
中华文化的魅力不止于建筑与工艺,更在于那些代代相传的非遗文化。剪纸的灵动、皮影的鲜活、晋剧的韵味,小队成员在亲手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在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里,看到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老师手中几经折叠、裁剪,瞬间变成一幅栩栩如生的“连年有余”。剪纸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寄托。
在皮影戏传习所,见到色彩艳丽的皮影人偶,每一件都由牛皮经刮、刻、染等工序制成,细节栩栩如生。随着锣鼓声响起,灯影下的人偶在传承人的手中灵活舞动,配上悠扬的音乐,故事瞬间鲜活起来。
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晋剧的高亢唱腔是祁县最动听的声音。在后台,“祁脉承光”小分队观看了专业演员的排练:花旦的水袖轻盈,老生的唱腔浑厚,武生的身段利落,一招一式都充满力量与韵味。演员们告诉小队成员,晋剧的唱腔讲究“字正腔圆、刚柔并济”,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有讲究。成员们跟着老师学唱经典唱段,才发现看似简单的唱腔实则需要气息与技巧的完美配合。晋剧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山西人情感的表达,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祁脉承光:践行青年担当,深化实践成果
此次实践既是文化探寻之旅,更是责任践行之旅。通过实地调研,“祁脉承光”小分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青年一代以创新思维赋予其时代生命力。“祁脉承光”小分队将持续推进“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搭建“青年非遗传承学习平台”,助力非遗文化资源与爱好者对接。队员们始终坚信,青年当以实际行动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与创新者,让千年文脉在青春力量的托举中绵延永续。
此次三下乡实践,小队成员以脚步丈量文化土地,以专业赋能传承实践,更在深入基层中坚定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担当。未来,“祁脉承光”小分队将深化调研成果转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传承中焕发时代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涵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